明朝共16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检。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
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
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
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
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4、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等等。
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6、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7、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9、朱佑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10、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11、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12、朱载垕
朱载坖(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13、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15、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16、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1368——1644)
明朝于1367年建立政权,初称西吴,1368年始定国号为明。
太祖高帝(朱元璋又名兴宗、重八) ----(1) 丁未 1367
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宗让帝(~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成祖文帝(~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仁宗昭帝(~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宣宗章帝(~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英宗睿帝(~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代宗景帝(~祁钰) 景泰(8) 庚午 1450
英宗睿帝(~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宪宗纯帝(~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孝宗敬帝(~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武宗毅帝(~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世宗肃帝(~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庄帝(~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神宗显帝(~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光宗贞帝(~常洛) 泰昌(1) 庚申(八) 1620
熹宗悊帝(~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思宗烈帝(~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建文四年,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南明(1644-1663)
安宗(朱由崧)(福王) ----(1) 甲申(五) 1644
弘光(1) 乙酉 1645
监国(王之明) (1) 乙酉 1645
潞王(朱常淓) (1) 乙酉(六) 1645
鲁王(~以海) 庚寅(11) 乙酉(闰六) 1645-1655
绍宗唐王(~聿键) 隆武(2) 乙酉(闰六) 1645-1646
靖江王(~亨嘉) 兴业(1) 乙酉(八) 1645
益王(~慈炲) (1) 乙酉(十) 1645
赵王(~由棪) (1) 丙戌 1646
韩王(~本铉) 定武(18) 丙戌 1646-1663
唐王(~聿[钅粤]) 绍武(1) 丙戌(十一) 1646
桂王(~由榔) ----(1) 丙戌(十一) 1646
永历(15) 丁亥 1647-1661
益王(~由榛) (1) 丁亥 1647
淮王(~常清) 东武(1) 戊子 1648
楚王(~容藩) (1) 己丑 1649
姓名庙号谥号年号陵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朱允炆 惠宗让皇帝(又谥惠帝)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朱棣成祖(原为太宗)文皇帝永乐(1403年——1424年)长陵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献陵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裕陵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朱祐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朱厚熜世宗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朱载垕穆宗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昭陵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定陵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庆陵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德陵朱由检毅宗(原为思宗)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思陵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应天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1
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1403年-1424年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1425年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1426年-1435年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1457年-1464年
正统
1436年-1449年
天顺
1457年-1464年
裕陵
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1465年-1487年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1488年-1505年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1506年-1521年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1522年-1566年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1567年-1572年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1573年-1620年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1620年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1621年-1627年
德陵
思宗3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3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备注
安宗
模天表道光睿继圣协文节武章仁垂孝简皇帝
朱由嵩
1644年
弘光
1644年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4
1645年-1653年
鲁王
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1645年-1646年
隆武
1645年-1646年
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1646年
史称绍武帝
朱本铉5
1646年-1664年
定武
1646年-1664年
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1646年-1662年
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注:
此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称帝,故无年号。
依顾诚之《南明史》所述,韩王朱本铉之“定武”(1646年-1663年)年号和政权乃以讹传讹之说。以查继佐之《罪惟录》启其开端,直至近代才被考据为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