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水)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12-22 22:38: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回答2: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庄子.秋水篇》鉴赏

/朱宏达

《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是人们对《庄子》其书的最高称誉。《秋水》篇是人们公认的《庄子》书中第一等文字。作为《秋水》篇的一则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尽管篇制短小,自然也应属至妙之文之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亦称《濠梁之辩》,因为全文着重在一个“辩”字上。辩论的双方庄周和惠施都是当时著名的论辩家。一个是聪明绝顶而又看透世情的学者,一个是专门研究辩术而又“自以为最贤”的“辩者”。两人虽然还谈不上旗鼓相当,并驾齐驱;却也是棋逢敌手,互不相让。《庄子·徐无鬼》记惠施死后,庄周悲伤之极,说了一个匠石运斤的故事,寄托自己的哀思。庄周说:“自从惠施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就没有辩论的对手了。”可见庄周和惠施不但是辩论场上的对手,也是一对知彼知己,相互依存的挚友。

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他们两人的辩论,虽则不可能谈惊四座,却也是洋溢着深厚的南华神理、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

作用。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惠施是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感情;庄周则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周的逻辑推理,纯是玩弄诡辩。他是根据相对主义的理论,不仅完全泯灭了人和鱼不同质的差别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发问作为辩论的前提。“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施展诡辩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然而,庄周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朱光潜语)。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相反倒觉得庄周说得机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

知鱼故事的原意是表达庄子渴望自由,意欲打破物我界限,以追求超然物外的快乐境界。如苏东坡慕名游濠梁古迹时作的诗所说那样:“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把庄周的齐一理论发挥得透辟深刻。

尽管人乐鱼亦乐的故事,是庄周的艺术创作,纯属主观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但整则故事的高度艺术性却感动着许许多多古今读者。今天,当我们漫步杭州西湖或游览北京颐和园,乃至全国许多旅游胜地,可以看到有不少景观运用了庄子知鱼的典故。古为今用,给读者以美学享受。例如杭州玉泉有一副对联云:“鱼乐人亦乐,未若此间乐。”又有一副对联云:“‘泉清心共清,安知我非鱼。”所以,从美学价值上来说,“濠梁之辩”是庄周散文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篇。诚如明代王世贞所说:“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

(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古文鉴赏大辞典》朱宏达撰稿)

回答3:

haGGFDSGFSDFGAggagsvvfxxvzgbsgazzggasggsgsgsgggggggahxz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