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外,还需要学习其他课程。这些课程是为了拓展你的专业的,或者是与以后的发展有关的。
大学里所说的“必修课程”,并不单指“专业”,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是指学校里同年级的学生、不分学院普遍要求学习的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数(经管类微积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等课程。
专业课当然指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所选的专业,但并非一门课程,比如会计专业学生,大一可能要学习基础会计,大二要学习中级会计及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
在大学里学习必修也是一个必须的课程,因为也是要拿学分的,只是这个学分比较好拿而已。因为这个是你的专业,万一以后要从事这个职业的话,那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学习。我报考的是历史系,这个专业与高中相比,只是增加了内容的细致化,没有其他的,所以,就不大用心学习了。结果,学的也没有用上!
大学的学习相对于高中,还是比较简单的,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无论是选修。
所有的课程安排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些非专业课是非常有用的,觉得没有,是体会不到家的原因。
举一些例子,比如心理学,你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很多人是可以和书里举的例子对号入座的,每个人都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注意不是心理疾病,程度不一样)如果你大致知道是个什么机理,对你以后待人接物是有帮助的,更宽容,更友爱。
比如就业创业,其实你仔细看看你就知道就业创业需要的那些“成功”品质,比如行动力高,效率高,踏实,敢于挑战,等等等等,记住这些优秀品质,想想怎么往自己身上套,在你就业面试时,会给你绝佳的帮助
比如各种毛概,近现代史这种,是帮我们树立一个世界观,爱国的世界观,我虽然不同意这种通过上课洗脑的方式,但是总好过天天在网络上看中国怎么怎么不好,外国怎么怎么好。民族自豪感是凝聚力的基本,大家所谓的批判性爱国,其实只有批判,没有爱国。
世界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万物不缺乏意义,缺乏自信去体会意义的心。你觉得没意义,那就没意义了,你觉得有意义,就一定会发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