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不能恰到好处地确定课题名称,确立研究内容时缺乏科学思考,构建研究队伍时明显急功近利,论证材料表述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等问题。
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误区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又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与质量建设。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误区 教学研究是运用教育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实际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课题组成员专业化程度获得提高、学术素养得到提升。
高校加强教研课题质量管理,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高校教研课题申报质量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人数,与其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正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教研课题600项,各高校校级教研项目根据其重视程度确定立项总数(少则10项、多则五六十项),每个项目按5个研究人员计,每年每批次约有近万人(次)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如果从个体的课题申报行为角度考察,则每年每批次参与其中的人数远远比这多得多:每所高职院校少则几十近百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三四百人,规模大的高校多达七八百人,可见其研究队伍之庞大。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支队伍的中、初级职称的年青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或者因为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在教研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常见而普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的学术水平层次的提升;或者因敬畏于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视之为“禁区”,以至于无法着手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尝试性地参与其中,但立项率很低。
另一个事实是:针对这些问题,各层面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也就不可能针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涉足课题研究领域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或者困难重重。
(一) 混淆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
初涉教学研究领域者,因为对其含义把握不准确,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作为教研课题申报,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区别这两类课题?第一,看问题的指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第二,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第三,看最后的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还是方案、应对策略;第四,看成果去向主要是给别人阅读,用来交流还是供自己应用后可以推广的。由此不难看出: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
由此可知: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以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经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项工作研究,针对教学实践现存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策略以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它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明乎此,就不会“张冠李戴”。
(二) 课题表述不恰当、提炼不简约
表述不恰当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错把“文章标题”当做“课题标题”。文章标题与课题标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上明显是前者“小”而后者“大”,形式上的区别标志是前者没有标志词,后者有“研究”作为标志词。二是没有理顺思路,影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