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的最后一个历史事件是什么?( )

2024-12-27 13:08: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三家灭知伯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给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

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扩展资料:

关于智伯的败死,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解释是:“智伯之亡,才胜德也。”关于智伯的才与德,智氏族人智果有过一番评价:“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意思就是说智伯一表人才,精于御射,通宵各项技能,文章流利且能言善辩,坚强果敢。但是,为人刻薄少恩,心胸狭窄。”

关于智伯之才,我以为尚有待于商榷之处。智果做出的这番评价,是因为“智宣子将以瑶为后。”也会是说这段评价,是智果在与智宣子讨论继承人的问题时做出的。说智伯“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这番话之前,智果还说了一句“不如宵也”。

意思就是说智宣子的另一个儿子智宵比智博个胜任继承人的位置。由此可见,智博的“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是智果在拿智博与智宵作比较,还是单纯的对智博的品行进行评价,单从字面上是无法判断的。

不过,智伯日后的所作所为,却难见其智。一日,智伯与韩康子设宴于蓝台,故意戏弄韩康子,而后又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从人劝智博早做防备,他却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根本不听从人的劝告。

对付对手最好的方法是将他彻底击败,将对手战胜之前对其横加侮辱则是愚蠢之极的行为。这样做,除了增加对手对你的仇恨和增加他打败你的决心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智伯还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城池,两家出于各自的目的,皆答应了他的要求,只有赵氏不肯割地予他。于是智博就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进攻赵氏,韩魏两家各怀心事,很难说他们没有投机的心理。因此不难理解,智、韩、魏的联盟是极其不稳定。

一旦韩魏两家与赵氏接头,谈妥条件,叛盟是极有可能的。 关于韩魏的叛盟,智博的手下 絺疵 也曾告诫智伯: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然而,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智伯不相信韩魏敢于背叛自己,终于不用絺疵之言,断送了身家性命。

家臣段规也曾对韩康子说:“智伯好利而愎”。由此看来,智伯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且狂妄自大,倒是当时公认的。然而,纵观资治通鉴,司马公对智博“才胜德也”的评价,却显得不那么恰当,甚至可以说是难服于众的。

智伯每每侮辱对手,无故索要他家土地城池,肆意发动战争,固然无德。但从智博的所作所为来看,好像也很难说他有什么”才”。司马公说智博“才胜德也”,是将其归为小人一类,怕是小人们难同意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回答2: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