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的平和县九峰镇杨氏宗祠

2025-01-27 12:53: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九峰镇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供奉杨厝坪杨氏始祖念三公及其下三世神位。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历史上经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乾隆壬戍年(1742)、光绪年间(约1880)、1985年和2000年等五次维修,现存建筑法式保持清代风格。
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计1876平方米。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前为半圆形水池和宽阔的庭埕,埕以鹅卵石铺地。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青砖砌墙,成网格图纹,上制安透雕石窗花和石栅栏窗。门前有人物、动物、花草浮雕集一身的抱鼓石一对。门楣上方书写“杨氏宗祠”,两侧各镶嵌乾隆年间的“龙凤呈祥”景德镇彩瓷一幅。内墙面抹灰。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大门外观如六柱三楼式牌坊,次间,稍间均以青砖精砌几何连续图案,青石雌虎窗,青石高浮雕旋纹门鼓,内侧为三开间门厅,进深一间;六方形石廊柱,四架檩,卷棚顶,天井墁花岗岩石板。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前厅九檩三架梁,主堂架十五檩,进深第二间三架梁;过水廊道五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保留梁架彩画,色彩鲜艳,装饰较为繁缛。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下置石柱础;柱础雕工精细,有剔雕花鸟纹束腰方形柱础、浮雕杂宝走兽纹束腰八角形柱础和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等形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肥束拱,坐斗有花篮斗、瓜斗上为莲花方形雕花斗等形制,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工艺也较为细腻。天井均以花岗岩条石铺墁,室内铺墁八角菱形红砖及方形红砖。主堂天井两侧设过水廊坊相连。宗祠前厅铺以,主堂铺以方形红砖。祠中还保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碑记等。
杨氏始祖念三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90)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腾龙至此。以为福地,遂筑宅。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福山祠”。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定名为“追来堂”。清乾隆壬戍年(1742)升高门楼,成三落龙岽双龙抢珠,为两落一门楼、二天井、两厢护厝,前大埕、半圆形水池,后花台、半圆形围厝。护厝左右各有两个四角形小埕。太平天国后期,前厅、主堂毁于大火,唯门楼幸存。清光绪年间(约1880),杨氏先祖按原貌重建前厅、主堂。
追来堂自杨氏始祖念三公至此开基,是平和九峰镇、长乐乡、崎岭乡、云霄县下河乡、广东省潮阳县、饶平县以及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屏东、云林、台南等地杨氏后裔共有的大宗祠堂,有着极深的闽台渊源。
“追远堂是两岸杨氏的宗祠之一,也是两岸血脉渊源的重要见证。”杨征表示,追来堂的杨氏后裔衍派到台湾的有数万人口,两岸三通以来,台湾杨氏宗亲纷纷回乡谒祖,因此文物部门将对追来堂进行保护、修缮,吸引更多台胞返乡寻根。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杨厝坪开基始祖杨世熙从福建宁化县迁入平和,定居九峰镇杨厝坪,宅称“福山居”。明嘉靖年间,杨厝坪杨氏后裔以祖宅为地始建杨氏宗祠,初名“福山祠”。清雍正六年,由裔孙杨天若主持,将宗祠扩建成现有建筑规模,定名为“追来堂”。乾隆七年,增高改建宗祠门楼成现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