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什么意思?

2024-12-15 09:11: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 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 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这是百家之中名家思想,锻炼思维还行,但是要深究就不必了,因为名家思想多为诡辩之言实际意义没有多大。看过也就权当一笑。

回答2:

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 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 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这是百家之中名家思想,锻炼思维还行,但是要深究就不必了,因为名家思想多为诡辩之言实际意义没有多大。看过也就权当一笑。

回答3:

白马非马

��战国末年的公孙龙,是我国古代名辩学派的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白马论》是他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

��这篇论文要证明的一个论题是:“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显然是同人们的常识相悖的。但是,为了使这个命题成立,他提出了很多理由,其中一条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意思是说:马包括了白马、黄马、黑马,但是白马并不包括黄马和黑马。这话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公孙龙却以此为理由,推出“白马非马”来,这显然就错了。

��青年朋友,你能从概念间的关系的角度指出公孙龙错在哪里吗?

白马非马

��从概念间的关系来说,公孙龙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歪曲了概念间类种关系的逻辑性质。

��类种关系是概念间相容关系的一种,指的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工人”和“中国工人”,“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具有类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大的概念称类概念(亦称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称种概念。类种关系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有一种反变关系:就外延说,类概念大于种概念,但就内涵说,类概念却小于种概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类概念并不就是种概念(因为它的外延比种概念大,内涵比种概念小),因而把类概念和种概念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种概念属于类概念(即是类概念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全部外延都包含在类概念之中),因而认为种概念不是类概念,把二者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

��本题中的“马”和“白马”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类种关系,具有上述两方面的逻辑性质。公孙龙看到了“马”和“白马”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有大小不同的区别,即“白马”包含在“马”类之中,而“马”不包含在“白马”之中,这是正确的。但是,他的结论却把这个区别绝对化了,从而否认了“白马”是“马”的一种,导致了否认种概念包含于其类概念外延之中的逻辑错误。

摘自《趣味逻辑学》

回答4:

哲学里头的一种饶来饶去的称为诡辩论的东东~

回答5: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这一命题原是战国时齐国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没有保存下来。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在《公孙龙子》一书中专有《白马论》一文,对这一命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一些逻辑学者认为这一论证主要意思是:①"马"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马"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但"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马有色,而只是强调"马"不取其确定的颜色,它实际上是包括各种颜色的。"白马"之命色,是专取其确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从逻辑上分析,"白马"与"马"
虽然具有马形的共性,却又有
"包括各色"与"仅指白色"的区别,这就从内涵上区别了"白马"和"马"这两个种属概念。
  ②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即黄马与黑马都可以标作马,但不能标作白马,因此求马与求白马是不能等同的。即"马"中是包括黄、黑马的,"白马"中不包括黄、黑马,从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指出,"马固有色,故有白马",这就明确肯定了马中是包括白马的。由此表明,公孙龙从类的种属关系上,承认"白马是(包含于)马"这一常识命题,并确定"白马"与"马"的区别不是排斥和全异的关系,而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
  ③
根据公孙龙的分析,"非"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只是作
"有异"、"不等同"
解,并不作"全异"、"不包含于"解。《迹府篇》也曾明确指出,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即是"异白马于所谓马"
之意。因此,"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明确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但有些学者认为
"非"只是作
"不属于"或"全异于"解,"白马非马"就是指"白马不属于(全异于或不包含于)马",因而是一个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