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翻译

《马说》请带上原文和翻译 谢谢!
2024-12-12 22:09: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第一种: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

第二种: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回答2: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回答3: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目录

译文 
朗读停顿 
注释 
文章脉络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实词 
虚词 
词类活用 
  1. 特殊句式 
  2. 重点语句
主题 
常考题型 
文体介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学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处 
整体感知 
层次划分 
常见问题 
文章赏析展开译文 
朗读停顿 
注释 
文章脉络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实词 
虚词 
词类活用 
  1. 特殊句式 
  2. 重点语句
主题 
常考题型 
文体介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学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处 
整体感知 
层次划分 
常见问题 
文章赏析展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编辑本段译文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以后就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从外面表现。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编辑本段朗读停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但是,可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槽6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用。 称:称呼。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食,吃。9 或:有时,或许,甚至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28 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 才 ”才能。32 鸣:马叫,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 执:拿。35 策:马鞭,这里指驱使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确实。40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编辑本段文章脉络马说(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议论(痛惜)(二)千里马被埋没饲马者不知愚妄无知(谴责)(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嘲讽)编辑本段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编辑本段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策:古义:马鞭,鞭子今义:策划,策略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编辑本段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 (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 (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编辑本段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辱——受屈辱骈—两马并驾称——称为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才美——才能,美貌见——“见”通“现”,显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握临——到(它)跟前知——识别,了解编辑本段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编辑本段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的无知、浅薄)编辑本段主题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 编辑本段常考题型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编辑本段文体介绍文体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回答4:

  •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回答5: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