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征,伐,侵,袭"是否具有同义关系

2025-02-02 18:58: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征:zheng,从彳从正。彳,三胫相连,小步也;正,守一以止也。行正为征,召集也。
征通徵。徵,召也。行於微而文达者。
中国汉字。读作“zhēng”。含义:1.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2.远征。3.召集。4.征求。5.出兵讨伐。
二、伐:汉语汉字,拼音:fá。含义:①砍:伐树。砍伐。 ②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③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三、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侵,渐进也。――《说文》、侵淫溪谷。――宋玉《风赋》、侵淫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3)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淫(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4)侵犯:进攻。
四、袭:1.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勒缰,昼伏夜行,为袭也。 2. 古指死人穿的衣服。或量词,衣一套为一袭。或动词,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另有继承的意思,如沿袭。

回答2:

征、伐、侵、袭是一组近义词:
征带有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
侵和袭带有贬义.伐是中性的,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了“征伐以讨其不然”.征和伐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侵和袭是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袭比侵更富于隐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