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入关前的活动范围

清朝在入关前的活动范围,在东北的哪些地方?
2024-12-17 03:11: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女真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在东北地区生息繁衍。北宋末年(12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后来灭辽败宋,迁都燕京,统治了半个中国。大部分女真人因此陆续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一部分散居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一带,长期处在比较落后的发展水平。明朝初期以后,这些女真部落几经迁徙,逐渐南移,形成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明朝政府在东北女真人地区建立奴儿干都司和大量的卫、所,册封女真上层人士担任卫所官职,令他们“抚绥部属”“保境安民”。明政府又在辽东开设“马市”,以女真人所需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交换女真人的土产品,促进了女真人与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女真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女真各部的逐渐发展,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也导致了女真内部多头势力的并起和兼并争战,出现了各部要求统一的趋势。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其先祖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来其祖父和父亲也担任了建州左卫的官职。1583年二月,明军进攻建州右卫古埒城主阿台,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为明军作向导,但在作战中都被明军杀害。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祖、父之仇为由起兵,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在统一的进程中,努尔哈赤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如政治上“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经济上加强“互市交易,以通商贾”;军事上建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对周围势力则推行“远交近攻之术”,积极笼络蒙古、朝鲜,表示亲善,对明朝中央政府采取表面上极为恭顺,背地里自行其是的态度,对邻近女真各部则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武力统一政策。这样,努尔哈赤先后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的全部和东海女真的主要部分,为其割据东北打下了基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结束了女真社会的长期分裂、割据和动乱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努尔哈赤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政权建设。早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他就修建了费阿拉城,建造宫室,并制定禁止盗窃、欺诈、作乱的条令,形成了割据政权的雏形。1599年创制了满文,以代替女真人通用的蒙文。1601年“将所聚之众,每三百人立一牛录厄真管属”,建立了四旗,这是八旗制度的雏形。1603年筑赫图阿拉城,并迁入居住,准备称汗。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这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又是“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女真政权的支柱。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又设议政大臣五人,共同参预执政;设扎尔固齐十人,听讼治民,掌管民事与司法。凡有重大案件,先由扎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报告五大臣,再由五大臣复查,告诉诸贝勒,讨论议决,最后由努尔哈赤亲自审问裁决。

  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对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明朝便千方百计限制后金的发展。如利用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反对努尔哈赤的统一,停止女真的朝贡和马市贸易,严禁汉人进入女真地区等。明朝与女真之间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将战争的主攻目标由统一女真转为攻打明朝。1618年二月,努尔哈赤聚众誓师,提出了对明朝的“七大恨”,其主要内容是指责明朝杀祖、父,决定对明朝发动战争。努尔哈赤亲自领兵二万,发动了对明朝的大规模作战。不到半年就攻占抚顺、抚安、清河等十余城。次年二月,明朝调集十万(号称47万)大军,分四路围攻赫图阿拉。三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破其三路,消灭明军四万五千余人。经此一战,明朝由进攻转为退却,后金乘势攻陷开原、铁岭等城,灭叶赫部。1621年,努尔哈赤又先后攻占沈阳、辽阳等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并于同年迁都辽阳,1625年再迁都沈阳,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

回答2:

1643年,清朝的疆域北起东西伯利亚海,南抵明长城;东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图们江--鸭绿江,西到勒拿河--贝加尔湖--赤塔--内外蒙古边界东段直至贺兰山一线。
清朝早期地图以及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欧洲人(包括俄国人)绘制的亚洲地图都证明了这些,但当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却没有这样的图。尼布楚谈判时清朝提供的地图比例尺虽不太恰当,却标明了西伯利亚东部主要的山脉、河流,尤其是准确地绘制出了亚洲最东端的楚科奇半岛。

回答3:

长白山、完达山一带及其周边地区。
锦州以北;内蒙草原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鸭绿江以西。

回答4:

现在的东三省和内蒙古一部分,还有俄罗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