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故事人物性格介绍:
1、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2、克劳狄斯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克劳狄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他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3、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劳狄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当场身亡。
乔特鲁德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的叔父。乔特鲁德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
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4、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的儿子。听信克劳狄斯的诡计,与哈姆雷特比剑,雷欧提斯的剑是把毒剑,在激烈比赛中,他们夺去了对方的剑,哈姆雷特又在雷欧提斯身上留下了血痕,雷欧提斯因此倒地。
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克劳狄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
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5、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优美绝伦的女性代表之一。她天生丽质,有着十分美丽的外表,同时她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发疯”时,对奥菲莉娅进行咒骂,而单纯的她真的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因而痛心惋惜。
而哈姆雷特完全没想到他的发泄会造成这个少女的悲痛甚至是绝望。奥菲莉娅得知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后,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终自杀了。
奥菲莉娅是封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坚守封建主义道德,保守软弱,以家庭为中心。
她虽然爱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亲和兄长的教唆下,她不敢和哈姆雷特接近,又在父兄的影响下去接触哈姆雷特刺探消息。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她受得封建教育思想使她对父兄绝对服从。奥菲莉娅在话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却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哈姆雷特》创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
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
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 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哈姆雷特》对生命的叩问
《哈姆雷特》的关键问题,在于对生死的反思。第五幕第一场开篇的墓地一场戏,堪称精彩的神来之笔,也是诠释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生命孤独者思考生命的点睛之笔。他对着掘墓人手里的一个骷髅说:“现在这蠢驴手里摆弄的也许是个政客的脑袋;
这家伙生前可能真是一个欺世盗名的政客。”“从这命运的无常变幻,我们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了。难道生命的成长只为变成这些枯骨,让人像木块游戏一样地抛着玩儿?”
最后,我们回头看哈姆雷特在第二幕第二场,面对着受克劳迪斯委派、前来刺探他内心隐秘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恩,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百无聊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致,“心绪是如此郁结,以至于在我眼里,这承载万物的美好大地,不过是一处贫瘠荒芜的海角。”
接着,他说了那段著名的独白:“人类,是一件多么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无穷的能力!仪容举止是多么的文雅、端庄!在行为上,是那么的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又是那么的像一尊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不错,他极力赞美了人类自身。但他思考、反问的是,“这个尘埃里的精华算得了什么呢?”
今天,一个生命的孤独者,同样会做这样的思考,同样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宇宙和万物的无限时空里,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粒尘埃。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中的思想者一定是孤独的。在这个意义上,哈姆雷特并不孤独,我们会时时与他相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姆雷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哈姆雷特:一个永恒的孤独者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地 Claudius ——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葛簇特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隆尼尔 Polonius—— 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 Laertes—— 波隆尼尔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波隆尼尔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赫瑞修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镜中的奥菲莉亚
在如此剧烈的家仇国恨中,他对奥菲莉亚的爱情,就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如果奥菲莉亚是一个刚强的、如同显克微支《十字军骑士》中奥金卡那般的郡主,那么他和奥菲莉亚之间,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可怜啊,奥菲莉亚是这样一个容易被人投射感情的软弱善良的姑娘。
奥菲莉亚在剧中甫一出场,就被哥哥和父亲教训“不要相信哈姆雷特的真心”。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出面就被人泼冷水的本来就不多,奥菲莉亚算是个少数不幸的例子。而且,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情信心竟然那样的薄弱,在我们根本没有看清楚任何爱情迹象(当然是剧作者没给我们这个空间)的时候,她自己就先动摇了:“只是这样吗……我不明白……”只有在仔细留神的时刻,才能看出来这个生性太过柔顺的女孩作出的微弱的抗争,而且还是躲在哈姆雷特的语言背后:“可是父亲……他说他爱我……他曾经对天发誓……”却不敢说出来自己是怎么想的。(私下里很怀疑哈姆雷特以前看上她什么,后来想想,除了因为奥菲莉亚的美貌,在哈姆雷特春风得意的时候,她的柔顺那时也算是美德。何况哈姆雷特在国外求学——符腾堡大学——很长时间,不少时候只是给她写情书什么的)
奥菲莉亚跟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他们不相像,而是某种程度上他们都一样的可悲,一样的无助。正如奥菲莉亚不敢承认自己的感情一样,哈姆雷特在愤激之余也矢口否认自己爱过奥菲莉亚。他们都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情,一个固守闺训,一个装疯卖傻。他们同样都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奥菲莉亚的生活掌握在庸俗的父亲波格涅斯手中,而哈姆雷特的身边则到处充斥着叔父的怀疑和阴谋。一个是一面纯洁的镜子,只能映射出周围的意见;一个是刀尖上的露珠(我再次使用这个比喻),感到痛楚也自身难保。两个可怜的孩子啊……本身都是残缺的,让他们怎样才能“拥抱着取暖,依偎着生存(哥哥《取暖》歌词)”?没有出路。
在打算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真相的国王和波格涅斯的安排下,两个人见面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一幕。万斋SAMA演绎的这一幕……
哈姆雷特忧郁的上台了。开口便是那段著名的反思“生存还是死亡”(注:我在这里引用的主要以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为基准)。他感叹人生的无意义,仅仅是因为死亡的未知多过于生存的恐惧,才不得不生存。既然有着这样的思考,那么什么都可以看作是不得不经历的惨痛,什么都可以看作是虚空了。所以接下来看见已经安排好坐在那里等候的奥菲莉亚,他的感情也是淡然的,复仇既然已经冲淡了爱情的感受,对生活的厌倦自然更加冲淡了它。只有旧日的温情,才会让他那样的上前,说出“女神,别忘了为我的罪孽祈祷”。他弯下了身子,降到和奥菲莉亚一样低,显出疲惫的样子来。他在希望什么呢?温情的安慰吗……应该是吧,不过分吧。在哈姆雷特心中,柔顺的奥菲莉亚虽然拒绝了他的接近,总还不至于吝啬几句好心的问候吧……
可是奥菲莉亚一上来就让他失望了。她虽然爱着哈姆雷特,却要忠实地执行身后正在观察着的人们交给她的任务。所以她战战兢兢平平淡淡地问:“殿下,这么多天来你身体好吗?”
于是哈姆雷特感到了莫大的讽刺,他的爱人根本不理解他,问出这样不着边际的话!万斋SAMA跳了起来,笑的天真与嘲讽二者兼具,我再次觉得这是他独有的魅力——不,笑容很难说是天真……那样的感觉,混杂着失望、嘲讽和悲哀,却那样的灿烂……他跳了起来,不再企图和奥菲莉亚平视了:“多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莉亚接着演她的戏,然而声音控制不住的悲哀起来。她哆哆嗦嗦的把哈姆雷特送她的东西还给他。
哈姆雷特更加冷淡了,他说他不记得送过她礼物。
奥菲莉亚遵照指示进一步试探,可惜做得过了头。她说“送礼的人变了心,礼物就不再珍贵”。可是事实上,是她不让哈姆雷特接近她自己的。也许正因为这并非出于她的本意,因此她忘记了。可是哈姆雷特记得很清楚啊。所以当她说到这里的时候,敏锐的哈姆雷特已经看出来了破绽。万斋SAMA那样突然的一扭头,几乎是凶狠地望着奥菲莉亚。如同钉子一样的眼光仿佛能刺穿人,要去刺杀那些指使者们。可是他不能。如果哈姆雷特站在一个比较优越的位置上,他大可以原谅无辜的奥菲莉亚。可惜,他和她一样是弱者。因此,他不仅用那样咄咄逼人的眼光仇视奥菲莉亚,接下来就借她为控诉对象,说给幕后的人们疯狂的隐喻和控诉了。
在这里,非常欣赏万斋SAMA的眼神,很富于表现力。他是瞪着“奥菲莉亚”,我当时通过屏幕看他都汗毛直竖!真同情奥菲莉亚这个演员……尤其是接下来还被又推又打……这一段肢体语言也太激烈了,是不是反映了日本传统歧视女性的倾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