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诱导对方说出他的心里话
比如:
“孩子,这事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说说看。”
“这事你愿意谈谈吗?咱们一起讨论吧。”
“我们听听你的意见。”
“继续讲下去,我在听着。”
充当开门人或者诱导人们讲话能够成为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促使另一个人讲话。开门人可以鼓励人们开口讲话或者把话继续讲下去。10~16岁的孩子对这些简单方式的反应会令父母吃惊。他们会感到受到了鼓舞,会接近你,会对你敞开心扉,会一股脑儿地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父母要学会先表达自己,再倾听孩子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只有真正与孩子分担忧愁,才会打动孩子的心,随即和你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宣泄不良情绪。
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提到某些不愉快的经历,需要“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请你认真倾听,适时表示理解和接纳,不要急于做出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记住:在这个时刻,孩子才是主角。
如果必要,试着引导孩子辨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这件事是不是让你很不开心?……”当孩子表达完毕之后,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建议。比如:“妈妈想给你一些建议,你想听吗?”如果孩子愿意听听你的看法,尽可能客观中立地表达,可以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但是请记住,不要指责,也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出评判。
如果孩子拒绝了你,也不要强求他听你的建议。若父母能一直保持这种客观冷静又是支持性的态度,孩子会更愿意倾听你的看法,随即轻松地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
你要让对方先信任你,敢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才是啊。你要想着你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对方呢,一般情况,当你听到别人向你吐入心声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也会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所以只要你也试着把自己的心事倾诉给对方,然后你就顺势问,引出话题,有的人比较被动,只有人家问了才愿意说,因为有的人呢,他怕对方不喜欢成为他的倾听者,才会不说,只要你会开个头,就可以了。试试吧。还有就是,有些隐私,本身也有不想说的事情,你就不要逼迫对方讲,你换位思考,你也有不想说的,不想告诉别人的,所以遇到这方面的事情就要换位思考一下,会给你一片新的天地。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人都有秘密,这个秘密在哪呢?答案是在人的心里。心里话不一定是秘密,但秘密肯定是心里话。
有个伟人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彻底的了解一个人。什么是了解一个人呢?我个人觉得完全了解一个人,其实就是让这个人给你说出所有的心里话。我不知道我这么说,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但是我敢肯定,一个人对你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那么你对这个人的了解度绝对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因为一个人的性格,从语言表达就可以看出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理解成完完全全的理解成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何况这个人能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了你。那么这就是我上边说的对这个人的了解度了。
尽量的让她放松心态,不要用试探性的语言。很温馨的问她,但不要太磨机了让她体会到你是她的朋友,可以说出心里话的朋友!但毕竟你刚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有一些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莫强求。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
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
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倾听要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我边听边问,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
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