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黄龙旗》主要讲述了淮军的历史,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有专家称,淮军史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淮军的成立固然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有直接关系,但淮军又因其装备迅速近代化而成为一支皇朝防卫的中坚力量,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淮军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淮系集团更是筚路蓝缕,独领风骚,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局、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无一不与之有关;其麾下的北洋海军堪称当时中国最近代化的一支军队。
十集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以独特的视角、平实的风格、个性化的语言,用历史事件、故事和细节结构全片,全面回顾淮军的兴衰历程,并力图将历史的严肃性、观众的兴趣点融为一体,引发国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集《秋风宝剑》
1840年以来的大清帝国在东南西北各个战略方向上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东南暴露给英法舰队;北方有哥萨克骑兵虎视眈眈;在内部,洪秀全扫荡湖南湖北江东,建立太平天国。
而湖南的曾国藩,却巧妙扬长避短迅速拉起了一只强悍的湘军,成为太平军最强劲的对手。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亲自都统12万精兵,将上海变成一座孤岛,号称“坚坚固固,飞鸟不入”。
一只船队运来数千名强悍善战的雇佣军。这是上海官绅们最后的希望。
继湘军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支新军——淮军开始了它将近40年风雨兴衰的传奇历程。
第二集《吴钩血》
南人北相的挎刀书生李鸿章的确不同凡响,仅用三个月,就像变魔术一般,从家乡招募了一支6千人的雇佣兵。
李鸿章何以能够在这短短数月间自立门户,感召人心?
淮军官兵都是何等狠角色?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兵又如何在八旗绿营和洋人“未出一兵助剿”的情况下,独力击退太平军,首战告捷,威震上海滩?
第三集《磨难煞星》
淮军上海首战声名鹊起,但是这些江淮农夫比起装备先进的洋兵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洋枪队”在攻剿太平军的战事中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朝廷严格限定他们的雇佣军身份,防止他们趁火打劫,可洋人自恃装备精良往往对清廷的指挥置若罔闻,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淮军要想真正自立,朝廷要防止引狼入室,这些“磨难星”必须加以遏制。
然而面对洋兵洋将的坚船利炮,淮军能否如愿敲响这些“磨难星”的丧钟?
第四集《西风残》
1870年7月19日,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普鲁士和阻止德意志统一的法兰西,终于开战。
法国人在普鲁士步兵的追击下节节败退,不敢在亚洲同时开辟第二战场,大清朝逃过一劫。
刚刚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看到了一个在铁与血中崛起的新国家——德意志,惊讶于它能够迅速击溃那个欧洲强国和中国宿敌——法兰西;对于在这场普法战争中,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的致命武器——德国克虏伯大炮,更是印象深刻。
第二年,李鸿章购进328门克虏伯大炮,从此,克虏伯大炮成为淮军的制式装备。
短暂的平静,能挽救满清大厦将倾的危局吗?全球最先进的武器,又能否拒敌于国门之外?
第五集《劳劳车鸣》
100年前的人们对21世纪的想象,法国人和中国人肩并肩,亲切攀谈着,等待登上从北京到巴黎的高速列车。中国人还是清朝装束,扎着辫子,穿着灯笼裤,提着布包;火车的形象,已经和今天的子弹头高速火车极其相近。
然而,100年多前,在火车和铁路的幕后,却远不是这种幻想画表现的那样和谐恬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与中国的剧烈冲突,已经从工业蔓延到了经济、文化、政治甚至国家主权。
第六集《丈夫意气》
19世纪70年代以后,平民起义平息,清帝国开始有精力注意东部海疆,一个中国宿敌——法国卷土重来。试图以越南为跳板,入侵中国。
此时的杭州西湖之畔,一名久经沙场的淮军宿将,每天仍在诗酒会友,怡然自得。
关键时刻,圣旨到——“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统兵多年,威望卓著。现在时事艰难,著该提督马上进京陛见。”
刘铭传临危受命,第五次应征出击。
这一次,狂傲不羁的刘铭传能和船坚炮利的法国人一比高低吗?骁勇善战的他又该如何应对法军那咄咄逼人的进攻呢?
第七集《东洋氛尘》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同一时期,清王朝也展开了“洋务运动”。
此后二十多年间,清王朝被迫在台湾、琉球、朝鲜等地与日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艰苦博弈。
直到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大清帝国一蹶不振。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本——这个曾被称作“蕞尔小邦”的岛国,何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就将一个偌大的帝国攻击得体无完肤?中日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又同样饱受过西方列强欺凌的邻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呢?
第八集《龙旗飘扬》
1891年夏,北洋海军六艘战舰访问日本,乍一看,龙旗飘扬、威风依旧。日本的参观者讨论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可有经验的日本军官,却从大炮内膛所发现的秘密欣喜若狂——它暴露北洋海军在管理、训练以及素质等方面的严重缺陷……
表面上“我武维扬”的北洋海军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日渐垂危的晚清,这支在大臣们脑海里依然船坚炮利的舰队,已透过钢筋铁骨的船体,散发出腐烂的气味。
第九集《孤臣泪》
2002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发现了一处百年前的墓地,墓碑上铭刻着两名北洋海军士兵的名字:“大清故勇袁培福、顾世忠”。他们死于1881年在接收新式撞击巡洋舰“超勇”和“扬威”时死于水土不服的疾病,因此,他们没能参加14年后那场战争,也没能看到舰队覆灭的最后一刻。这不知是幸事还是憾事。
甲午战争,大清海军、陆军全面战败。笼罩在“中兴名臣”李鸿章头上的所有光环消失。
第十集《落日将坛》
庚子之战,中国对11国宣战。远在两广的李鸿章拒不奉诏,企图讨论“两广独立”的可能性,最终由于清廷重新起用他北上议和而作罢。
1900年,李鸿章再度复出,为清帝国的庚子战败向各国求和,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总额为4.5亿两白银。中国四亿五千万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在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沙俄强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李鸿章的时代结束了,淮军的时代也结束了。
燃烧的黄龙旗——大清——淮勇,荣辱兴衰四十年,置身千年未有之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