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体味人生真谛,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闲暇之时,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不可否认,这本书基于我来说是一本好书,尽管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不屑置之,甚至大肆批评,但我依然认为它是一本好书。
于丹这样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从没想过,孔老夫子的《论语》能够被这样简单、快乐的感悟。
对于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大文人似乎已经远远作古,更别提什么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也早已被时尚的现代人划入了“老八股”的行列不屑一顾。但是,尽管时过境迁,没有谁能否认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不可逾越的地位,以及加之在其身上的高不可攀的“圣人”名号。而以孔子形成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也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百年甚至千年。
在这部书中,于丹从七个方面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在每一个章节中,于丹都是每讲一段论语,就链接一段寓言传说或励志故事。而这些寓言传说、励志故事正是这本《论语心得》特色精华之所在,它让那些难于理解的“之乎者也”一下子变得那么清亮、那么浅显易懂。
阅读《论语心得》,我们看到的是颜回身处艰苦境遇却不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家的清高品质;看到的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炽烈感情;看到的是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这些难道不应为我们后人所学习、所景仰吗?这就是于丹让我们看到的孔夫子《论语》的真谛。
现在,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创建和谐社会而辛勤工作着,让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一次用心的阅读一下这本《论语心得》,再一次体味千年前孔老夫子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境界。最后我用于丹的一句话作为该篇文章的结尾。“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小牲口]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小牲口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一定是和杨红樱的小说一样,是讲快乐的学习生活的,描写的应该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打开这本书,然而——我却怀着沉重的心情合上了它……
红色的封面,一个背着黑色书包的女孩,穿着一声黄。可是她却没有脸,白乎乎的一片。那刺眼的三个字“小牲口”,书里面的那些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人类感情,连在小动物身上能看到的可爱和温暖在他们身上都没有看到,才只是初一的学生啊,怎么就这样的黑暗。
我想像不出耿穗穗的生活,她曾满怀热情,掏心掏肺地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但事与愿违,她被朋友出卖,被同学孤立,还经历了残酷的校园暴力事件。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集体里,很阳光,很温暖的啊。希望年轻的新班主任真的可以给穗穗他们带来希望,可以了解他们,让他们走出阴霾,走出恐惧!
我不懂,像书中那个刘福老师,还有马燕老师,他们有什么资格为人师表,如果那个刘福真的象他口中说的那么厉害,怎么还管不了那三十几个学生呢?!还能在学生如此难受?
我觉得像耿穗穗她需要的帮助其实非常微小,只要有人给她关心和爱就足够了。这要求对家长来说,也许可以算微小,但对老师来说,却是最最伟大的帮助。
老师如果能细心一些,多看一看,看看角落里的那些小阴影,那么这些小牲口一定可以和马小跳,坏小子们一样快乐!~
在那个欢乐的雨夜,耿穗穗仰望深蓝的夜空,她的内心因为美丽而欢呼雀跃。她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个神秘的夜空下像花炮一样一起变得漂亮美好,然后原谅彼此……
多么美好的愿望,但愿所有的中学生都能活在阳光下,活在快乐中……让用青春的鲜血注成的惊叹号慢慢逝去吧。
《像浮云般飘散》
独自一人,仍能在心中的世界树上攀缘,赏鸟,观星.alone.but no lonely.
曾几何时,我们亦深深眷恋着只属于的一片天空。抬头看着天,憧憬着我应该有的生活。至于具体的场景,太多了。或许可以用《像浮云般飘散》中的那个熟悉的背景:我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旷野,那片小小的蔚蓝.并希冀着,在一个绿色的小山坡,油亮的草地上,和自己的死党,或者是知己在上面追逐,奔跑,累了然后仰面趟在柔软的绿毯上,看着天上的浮云.
这是儿时的梦想,可以说是非常遥远的幻想。在那鸡毛弹子面前,学会了乖巧与驯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学会了逃离,也赢得了所谓“优等生”的称号。随后在懵懂不知的年龄里,我孤僻,叛逆与冷漠。人人都有选择逃离的权利,也有各自逃离的方式。宇多选择顽皮与捣蛋去掩饰心中的落寞;米格将自己的郁闷寄托于他的文字;九月选择了离开来换取宇、格的骨肉之情,子藤、小米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想刮掉心中那道已经深刻的印痕,然而这一刮,只会留下更多的痛楚.......
我选择了像包子的道路,去冲淡、逃离这一切。《像浮云般飘散》的书评里,有一句类似的话,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有宇多、米格、包子、九月、小米、子藤,只不过多少不同罢了。或许我的内心世界也像米格吧,喜欢沉默,也怕麻烦,所以也“恶”不到哪里去,不久我可以说是回归正途了。然后也和作者一样,度过了亡命的初三。白驹过隙,又在这“省重点”过完了难忘的一年。
《像浮云般飘散》的悲,不仅是情节上的,而是一种感同身受般的痛。小学毕业是,我们嚷着,六4班永远不变,友谊万岁!初中毕业,我们誊写一大堆纸,和一个月前满桌的卷子没什么差别.然而小学的呼喊,在初一时已经觉得不以为然了,同学录?“到最后不联系的还不照样不联系么,是用这些话在无数个沧海桑田的流年后安慰自己曾经拥有的罪证”
然发觉,自己小时那片属于自己的山坡、大树,确实只是一场梦。先不要说以后的工作,现在的繁忙学习,就算儿时最亲密的伙伴,到了分道扬镳之后,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也许是包子式的,也许是小米式的。除了无奈,我们能干什么,除了一声叹息,我们还能干什么?当然,宇、米之间的友情,他们和九月的感情,也十分感动,但是最深的触动,还是那这一份落寞,一份叹息。
呵呵,或者米格的原形就是一唏,或者他的内心是这样吧。所以,我觉得还是别把一切看得太悲观,起码拥有身边支持你的朋友,不是很值得欣慰的么?即使看到误入歧途的好友,自己又毫无办法;纵然身边天才云立,自己显得卑微不堪时,用微笑去取代自责与后悔吧!微笑不一定能传递给他人快乐,但悲伤情绪肯定会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吧,不要到了必须悲伤的时候,还要后悔自己没有快乐过。
我连0.1个写手都不是,无法体会你们“写作的孩子都有的”那份寂寞呵呵,只是一个远在南方,陌生的同龄人,说出了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