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2024-12-23 00:56: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瓣证法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非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火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瓣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的科学性、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两气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针对了当时的神鬼致病的迷信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是说,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产生灾害,顺从了它,疾病就不会产生,这是养生保健的原则。《黄帝内经》对疾病的治疗也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的只要仔细观察阴阳的所在而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也就是说,阴阳两气在人体内能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就是健康,如果失调,就会害病。《黄帝内经》还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自然界外在环境有关以外,更指出与人体本身内在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由此看出,《黄帝内经》始终认为在讨论疾病原因以及保健方法上,都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客观内处环境。 《黄帝内经》也体现了预防医学思想,在《灵枢,本神篇》写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是有知识的人,他们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顺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适应寒暑不同的气候,调和自己的情志,不能过喜过怒,并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调节阴阳的变化盛衰,使它相对平衡。象这样就病邪无从侵袭,于是可以延长生命而不易衰老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以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 对《黄帝内经》应有的评价自然现象、理现象、病理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远在二千多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学实践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这些规律。《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并针对神教迷信思想作斗争,它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开避了道路。 老黄写的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参考资料:|| 启玄子王冰撰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她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几位著名医学先知歧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了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七篇著作,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当时的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时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了,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合为162篇。从整体上看,其理论的来源不外乎“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两大基本内容。天地浑然一体,顿分阴阳两极,又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实际上就是用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来取类比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比如“木”,我们见到的木头可以钻木取火,烧火也用木柴,而它又生长在土地上,因此就有了木生火、木克土的生克关系。然后,先知们又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事物归到阴阳合五行的体系当中。例如,升为阳、降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人体的背为阳、腹为阴等等归类于阴阳;酸苦甘辛咸五味、肝心脾肺肾五脏、东南西北中五方、目舌口鼻耳五官等归类于五行,让万物都有所属,也互相依赖,相互制约。那么,整体观也由此体现了出来:自然界本身存在各种阴阳转化的关系和生克制化的关系,自然界就是一个整体;人身各部分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同样,人体自身的各脏腑气血之间互相联系,同样牵一发而动全局,也是一个整体。几千年来,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进行了无数次的验证,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合理性、超越性和极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黄帝内经》还对中医学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治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脏腑经络、针刺方药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可谓中医史上一大壮举。对于所有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它既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指路石,又是对中医学家的的理论和临床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宝典,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哲学的专家们不敢轻乎的思想学巨著。《黄帝内经》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具体应用和良好的诠释,其中的哲学思想令世人感到荡气回肠。这部医学著作在很多其他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回答2:

中国最伟大的中医医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