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喝彩
● 陈善之 一位北京奥运会从事比赛组织的人士撰写文章,讲了大概这样的意思:一些观众不太懂得如何观看比赛。他们对一些球类比赛比较熟悉,其他的一些比赛,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看结果。加油声变成了干扰声、压力声,在一些比赛中经常见到。不仅对运动员可能产生影响,也让一些内行观众受到干扰。邓亚萍在《体坛周报》一篇文章也说:奥运不单单留下场馆资源,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因为在7年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都在学习如何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则来做事情。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也一样,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了解国际规则,学习理解和沟通,学习面对进步和不足。当然也学习当一名合格的观众。 “学习当一名合格的观众”。这话我认为说得很好。因为当观众很容易,当合格的观众、学会喝彩那就不容易了。 看体育比赛,有掌声就有嘘声。这种嘘声,国外有,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也有,出于对主队的爱护之心,想干扰一下客队,通过大声的一嘘,干扰客队的罚球稍微影响一下比分,其实这种干扰这种嘘声对客队是不公平的。 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身就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写照。不仅参赛的运动员越来越文明,也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杂质逐渐淘汰,观看比赛的观众也应该逐向文明。观看比赛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诸如向赛场里扔东西,在看台上叫骂甚至斗殴现象,随着体育文明的脚步,越来越少了。少数的害群之马,比如足球流氓,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不仅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也为广大观众所唾弃。 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观众的“观赛水平如何?”我看到如下的相关调查统计,也许能够说明一二。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答题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共2439名公众的在线调查发现,当赛前看好的运动员比赛失利时,多达88.1%的中国观众表示“虽然遗憾但是能够接受”。这种重视拼搏、淡看得失的宽容心态为运动员比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青报的调查还有:46.9%的观众有多次为夺冠的外国选手喝彩的经历,45.5%的观众承认虽然类似的喝彩不很多,但也有过几次,一直没有为外国选手喝彩的观众仅有7.6%左右。奥运会开幕前,有外电担心中国观众不会为外国运动员鼓掌喝彩。但在羽毛球女子双打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败给日本运动员,现场的观众仍然把掌声送给了获胜的日本运动员。美国名将菲尔普斯连续在水立方夺金并连破世界纪录,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巴西足球名将小罗也表示对中国观众的友好热情极为满意,他甚至说“在这里找到了主场的感觉”。 我还注意到,中国观众在奥运期间的表现也赢得了外国媒体的称赞。人民网曾转引韩国媒体的报道,认为给失败者鼓励,给对手鼓掌,表现出中国观众的高素质。中青报的调查证实,中国公众也普遍认可这种表现,分别有58.4%和31.5%的人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调查中还有79.5%的公众认为中国观众表现出明显甚至非常明显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团结和友谊是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奥运会,我们收获的很多,不仅仅是金牌奖牌和名次。尽管也还有一些嘘声,但我们开始学会了鼓掌,学会了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