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寄宿好吗?

2024-12-26 12:51: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由于现在小学竞争的加剧,为了孩子上好一点的小学,家长们纷纷给孩子联系上寄宿小学。寄宿生多数处于心理成长的关健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度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期望过高导致思想迷惘。当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日益增多,这必定对孩子有着潜在的影响。家长一味的灌输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给孩子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等。再从主观去看,在学校里教师对培养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又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成了鉴别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势必出现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正面引导,全面发展的思想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出现滑坡。二是交流缺乏导致性格孤辟。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5天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放假回家,又由于家长要上班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有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说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 三是压力过大导致心理自卑。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寄宿生,远离家乡和亲人,成为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运的承担者,他们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过于沉重的压力使他们自卑、忧虑、沮丧、内向、敏感、易动摇。这种矛盾致使他们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四是生理变化导致情绪焦虑。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了童年与少年期的交替关头,表现为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但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焦躁不安情绪,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绝对化,形成诸如孤独、压抑、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等心理弱点,加上他们意志发展不够成熟,往往出现冲动行为,有人把这叫做“心理发展的最困难时期”。形成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方式骤变给学生带来压力。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强心理负担,束缚自己的手脚。 二是沟通交流减少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由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与子女长期分开,不能有效进行亲子交流,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再者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是现实生活环境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努力奋争、拼搏、进取已成为大家认同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竞争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小学生来说,也过早地开始承受社会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考试的竞争、荣誉的竞争、升学的竞争,已经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各种竞争压力所造成的紧张、沮丧等不良情绪之中。再加上学校实行规范管理,处处充满竞争,压力多了,从而让寄宿生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建议:一、搭建关爱平台,让学生开心。配备素质高的保育教师心理指导教师,用较好的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让学生能吃得好,玩得欢,睡得香,找到家的感觉。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寄宿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二、营造关爱氛围,让学生称心。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寄宿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寄宿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三、拓宽沟通渠道,让学生顺心。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与寄宿生沟通的水平。 四、延伸教育领域,让学生安心。适当增加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先充分“尊重”他们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动机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从不强迫命令和对他们冷漠。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还注意多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力图从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情感,注意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