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鲜味来自谷氨酸,它最早发现不是于汤中。谷氨酸最早由德国的雷特豪于1846年在小麦的面筋中首次分离获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的钠盐具有鲜味。1909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一钠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并出售。
中国于1921年由吴蕴初开始生产味精。1988年国家已宣布取消其食用限制。我国味精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世界味精生产大国。随着我国味精产量的不断增加,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扩展资料: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拌凉菜不宜放味精。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放醋的菜最好别放味精。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最好不要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最好都不要放味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味精
人民网-味精吃多危害大 5种情况不宜放味精
味精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它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 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化学家,他在大学里既教书,又从事科学研究。 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实验回到家里,妻子为他端来了饭菜和汤。 “今天的晚餐真丰富啊!”池田高兴地说。妻子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池田津津有味地吃着,忽然,他停止了进餐,怔了一会儿,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 “汤里除了海带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这海带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园买的,挺新鲜的。” “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妻子满脸疑惑。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仔细地研究起海带的化学成分来。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奥秘终于揭开,正是谷氨酸钠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于是,池田把它定名为“味之素”,并获得专利。 20世纪初,中国到处可见味之素的广告。有一个叫吴蕴初的工程师对这种能产生鲜味的粉末很感兴趣,便买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验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于是就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来,一尝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无异。吴蕴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
海带汤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鲜味来自谷氨酸,它最早发现于海带汤中
20世纪初味之素传入中国,中国工程师吴蕴初经过研究用水解法也提取出了谷氨酸钠,并给它取名味精,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佛手牌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