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24-11-30 14:01: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稻庄镇中心小学 徐家成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路、开展合作研究、激励自主探索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关键词:创新、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旧式的自然课堂教学,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重死记结论、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创新进入课堂,要求我们加大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为学生合作探究搭平台科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其中的生生互动常为传统教学忽略。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1、明确合作探究的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新方式,一门新学问,亟待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比如教学《哪杯水多》一课,当学生比较哪一个杯子里的水多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各种杯子、尺子、量筒、滴管,作以下指导:师:这里有三杯水(同样的杯子),老师看不出哪杯水多?谁上来帮老师解决一下?生:我把三个杯子都放在桌子上,一看就知道哪杯水多。师:同意吗?生:同意!(教师先设计了一个比较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水的多少的练习,这一练习的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比较水的多少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为下面比较三个不同杯子里的水的多少做好铺垫。)师:谢谢这位同学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那请同学们再来看这三杯水(不同形状的杯子:1号、2号、3号),谁能仿照老师刚才那样提出问题?生1:我想知道1号杯子的水有多少?生2:我想知道2号和3号杯子的水有多少?生3:我想知道3号杯子的水比1号多多少?……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一个人能完成吗?你们打算怎么做?那就看大家合作的怎么样了哦,好,开始实验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片段中,教师以“一个人能完成吗”,让学生瞬间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再以“你们打算怎么做”引导学生自我解决了具体合作的方法,可谓一石两鸟,指导无痕,手法巧妙。这一环节的处理,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2、发扬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三、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性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身体》时,了解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搜集资料的方法还不能做到驾轻就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导,适当给学生“搭梯子,竖架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课题内容的资料指向,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工,尽量使学生能在具体点上挖掘到典型的资料,以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目的,提高课前准备的实效性。为了突破难点,用“解暗箱”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我准备了一个书包,里面有手表、饮料瓶、铅笔盒、玻璃杯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小舞蹈演员正在跳舞的图片,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书包,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学生作屈臂运动显示鼓起的肌肉;有的学生大声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急促呼吸时,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有的说,我能捏出来,胳膊里面是骨头等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