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2024-10-30 12:49: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长平之战白起灭了赵国四十万,从此再没有哪个国家是他的对手了。只要还是碰上赵括这脓包

回答2:

   秦始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共计四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是我国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其间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大国争霸,人民饱受兵燹之苦难以启齿。孟子曾这样形容这种情境“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厌战,盼望国家统一。而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由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来完成的,其原因何在呢?我试从不同的角度客观的在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以供同行来共同探讨。   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是秦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   在战争频繁,兼并不断的战国时代,任何国家都想要生存就必须改革图强。因为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战国七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得的成效最大。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是战国七雄中较弱的一个国家,在各方面与六国相比都比较落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狄遇之。”秦国的国土常被外族侵占,政治黑暗腐败,争权夺利。胸怀大志的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通过变法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秦始皇即位时其综合国力已远远超过六国的任何一国成为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据《荀子·强国篇》记载,说秦国的政治是最好的,军队是无敌的,即使是六国中最强的魏国军队,如碰上秦军,也无疑是以卵击石。可见秦国已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统一非秦莫属。   二、六国的“弄巧成拙”是秦能统一全国的外因。   面对秦国统一趋势的加强,六国并非都甘心坐以待毙,被秦逼急了,也想方设法的谋划对付秦国的策略,但却谋划不到点子上。比如韩国作为离秦国最近的一个国家,是秦早就想吃的一块肥肉,韩王也自知危在旦夕,于是想尽办法以保存自己,但是他所作的努力对自己却毫无用处,反而帮了秦国的大忙。开始是想用黄金孝敬秦国使其高抬贵手,当没有黄金时就出卖本国的美女,而美女的价高达三千金,当时也只有秦王肯出这么高的价。韩国又将所卖之黄金奉送秦国。当然秦国绝不会因此而放弃吞并韩国的企图,实际上是韩国白白的把美女送给秦王淫乐;此计不成,又施一计“疲秦计”,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说秦国修工程浩大的水渠,企图使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在水利建设上,使其无力吞并韩国。而结果是,这在暂时使秦不能集中力量灭韩,延长了韩国的寿命,但渠(郑国渠)修成后使蜀中高原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农业更加发展,秦国更加富强了。韩国的“疲秦计”实际上变成了“强秦计”。再比如说燕国,当秦兵兵临城下时,燕国太子丹征询太傅鞫武的意见,鞫武提出“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联合单于”的合纵之策,但太子丹急于求胜,认为那是旷日持久之策而没采纳,而派荆轲刺杀秦王,企图想通过杀秦王导致内乱而破之,结果是演出了荆轲刺秦失败的悲剧。即使真的秦王被刺,也不会象太子丹所想像的那样导致内乱,因为当时秦国已具备了灭六国的条件,内部团结一致。六国君主的昏庸和各国的“弄巧成拙”终于断送了自己。   三、秦王广纳贤才,以礼待之是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李斯秦国自秦穆公到秦始皇,对秦内政外交作出突出贡献的贤臣都是来自外国,而六国用人大多限于本国,而且往往糟蹋从才。大家最熟悉的李斯作为秦国的大功臣,他原来就是魏国人。被秦国重用后,封他为客卿。面对秦王下的逐客令,李斯写《谏逐客书》于秦王,使秦王及时取消逐客令,保住了秦王得天下的有才之士。逐不逐客在当时是关系到秦兴亡的大事,正是由于李斯、尉缭、茅焦、王翦、李信和蒙恬等宾客的献智献策才使得秦王政统一了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果当时秦王政一意孤行,李斯等客卿将会全部离去,秦的前途可想而知。正因为秦王能纳李斯之谏,李斯等才能继续为秦尽智竭力,才能有尉缭等人才源源不断来投秦。尉缭是战国末期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现存的《尉缭子》是他由魏入秦时所著,是我国著名的七部兵书《武经七书》中的一部,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在秦并天下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秦王非常敬佩尉缭的才能,不仅让尉缭享用与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且在尉缭面前表现得很卑谦。但尉缭与秦王相处后,觉得与秦王共事很危险,秦王得志将会吃人,于是便逃走。秦王发觉追回后不仅没责备或惩治他,反而更重用他,封他为秦国尉,对他是言听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政广纳天下之才,以礼相待,而六国用人大多限于本国,而且往往糟蹋人才。   “七国为争天下,都招四方游士,但六国所用为相的都是宗族及国人。如齐国的田忌、田婴、薛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如、平原君。而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开始与之谋国以成就秦霸业的是魏国人卫鞅。其它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蔡泽是燕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都委以重任而不疑。而秦之所以能并天下,正是由于依靠了他们的力量”(宋·洪迈《容斋随笔》)。这就说明了秦国与六国不同的用人态度,六国不仅用人限于本国而且糟蹋人才,甚至迫害人才,使其逃离本国,这在实际上“输送人才去资助敌国”。战国初期的魏国是最早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国家,但是魏国君主由于不善于用人甚至迫害有才之士,使之纷纷投奔外国。如大名鼎鼎的吴起、孙膑、商鞅、范雎、张仪、尉缭等,如果魏国重用他们,加上魏国当时的力量,恐怕统一天下的是魏国而不是秦国,战国历史将会重写。而正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小国变为一个强国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范雎入秦纠正秦国内政外交政策的错误,在内政上实行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政策,对外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张仪入秦提出以连横破合纵的政策,利用六国间的矛盾个个击破。比如,商鞅在魏国时,他是魏相公叔痤手下的一名小官,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有治国之才,但是魏王不用,卫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王广招贤才,便投奔秦国。秦国在商鞅的辅助下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魏国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但这时已为时已晚。   况且有些有才之士在本国的处境是相当悲惨的。如范雎在魏国时,魏王派他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发现范雎很有辩才,于是派人赐给范雎十斤金和一些牛肉和酒,范雎拒不敢收。须贾知道后大为恼火,以为范雎将魏国秘密告诉了齐国,并将此事告于魏相魏齐。魏齐不假思索之下派人打断了范雎的肋骨,打掉了门牙。用草席包之扔于茅厕,并令酒客向他拉屎拉尿。后被人救起送入秦国。范雎原想尽忠报国,但由于丞相魏齐嫉贤妒能,致使将这个人才“输送”到秦国。   四、六国间的不团结,不齐心协力是秦灭六国的又一外原因。   六国间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取得胜利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打秦国,攻入秦国函谷关。前247年,魏公子率关东五国出兵反击秦国,大破秦兵一直追到函谷关使秦兵不敢出战有十五年之久。但是由于六国间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导致他们间矛盾重重。因而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们的邻国。殊不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甚至出兵帮秦国去攻打他们的邻国,最后只好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再比如公元前259年,秦国进攻赵国,作为赵国邻国的齐国看不到赵国是他阻挡秦国的屏障,在长平之战时却袖手旁观,坐待五国灭亡。秦灭五国后最后兵临城下,别无他途的齐国只有投降,齐王建落得个饿死松柏林中的下场。除此而外,韩、魏等国鼠目寸光,却与秦联合攻齐楚,实际上是在自掘墓穴。

回答3:

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