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析需求,明确目标和实施范围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目标和实施范围。对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基础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并加强业务运作的规范性,向基础管理要效益是比较适合的。企业信息化经历了部门信息化、业务财务运作一体化、生产销售一体化、过程控制一体化和决策一体化的几个阶段,这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在做信息化规划时,一定要明确借助信息化解决的管理瓶颈问题、需要系统应用的业务范围和部门范围,明确具体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和目标。 第二、借鉴同行业信息化经验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国内大部分行业已经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大部分行业ERP应用已有相对成熟的应用案例。同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经验、阶段成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能性风险以及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准备上马ERP项目的企业来讲,是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借鉴。通过深入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他企业建设的情况,还能够对本企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做适当修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考察验证主要供应商的同行业业绩建设经验,作为选择软件厂商的重要依据之一,避免成为某些软件厂商的试验田。 第三、展现软件产品必要的业务流程 ERP在国内已发展多年,大部分企业都比较接受成熟套装软件+专业的实施团队+适当的个性化定制开发的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企业管理特点和建设目标,个性化的开发是必要的,但成熟软件与开发的比例越大,项目风险越小。对于某些重点行业,如机械、电子、冶金、汽配、化工等行业,许多软件厂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行业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企业标准应用,也对行业化应用进行了提取和升华,基本能够满足某一行业的个性化应用要求。 专业的咨询公司根据行业内的大量的实施经验,总结出来的Best Practice或者说最佳模式,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这些专业、成熟的咨询公司,往往根植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就像医院里的专科大夫,对于亟待改善管理水准的企业方来说,可谓良师益友。但是,当前的市场上,这样的公司还是太少,更多的是些新凑起来的草台班子。所以要带眼识人。 另外,根据企业本身独有的管理特点,也可以靠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或代码级二次开发来解决自身的一些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如此讲来,企业在选型时,已经具备了对软件厂商成熟软件系统的交流条件,企业ERP选型如果能够有成熟的行业化方案满足应用,就尽可能不要走平台化定制开发的路线,特别是当这家软件厂商没有在同行业实施成功过,风险就会更大。通过软件产品必要的业务流程展示来验证软件厂商对企业所在行业的理解程度和软件在同行业应用的成熟度,将尽可能地避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产品风险和个性化开发风险。 第四、明确实施主体和实施团队 明确的需求和目标、有多家成功应用的样板客户、一套成熟的软件产品,若不是由适当的人来实施,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企业在选型时,要关注实施项目的主体,一定要争取公司总部集团级、原厂级的咨询实施服务。 一部分软件厂商在项目实施时,常常安排当地的分公司渠道代理体系的一些不太专业的团队来处理,或者安排厂商的外围咨询实施伙伴,也有的临时组织一个联合团队。 这些方式不能保证实施团队在行业经验上、项目组稳定性上、产品掌握程度上、开发支持度和响应及时度上的高水准保障,而且这些问题只有在项目实施启动后才会凸显,而这时企业为给自己的决策打圆场、哑巴吃黄连,不得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项目风险可想而知。 所以,一定要对软件厂商的实施主体和实施团队进行非常细致的审核,对进入项目组的每个主要骨干人员进行甄别、确认,保证项目组主要成员的行业经验及项目规划控制能力,必要的话,把这些主要人员签到合同中,明确项目付费的方式与关键顾问的出场的关联。 第五、确定合理的项目预算 企业都想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上ERP却不一样。ERP是件花多少钱,就能办多少事儿的工作。 企业上ERP既要避免大手笔投入不计成本,也不能过于计较成本而影响项目的质量和工期,更不能认为哪家软件厂商都能干,只是压价格,那样的话,就像在看病的时候只捡要价最低的医生看病一样荒谬。但是,也不是说一定要找要价最贵的最好的医生肯定要价最贵,但是他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倾注到你一家身上,因为找他的太多了。 ERP合理的项目预算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对这五个问题企业一定要通过调研、考察分析而确定。ERP项目的建设是个投资行为,要根据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合理的、长期的信息化预算。ERP的初期选型更应该以总体目标和相关的选型标准来确定供应。要知道,ERP根本不适用于最低价中标的游戏规则。 大大小小企业成功借助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事实已经证明,上ERP找死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上ERP等死成为诸多企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