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指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继位者给前任的谥号的文字加长且大多都是美谥,则改称庙号。
西汉:
太祖高皇帝刘邦,称汉高祖;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称汉文帝;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称汉武帝;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称汉宣帝;
隋朝:
高祖文皇帝杨坚,称隋文帝;
世祖明皇帝杨广,这个杨广孙子在被王世充拥立称帝后给上的庙号和谥号,另外一边的李渊给杨广上的谥号是隋炀帝,没有庙号;
唐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称唐高祖;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称唐太宗;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称唐高宗;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称唐玄宗;
明朝: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称明太祖;
太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称明太宗,后被明世宗改为明成祖;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称明宣宗;
从以上列举出的一些朝代的谥号和庙号,你就可以看出,唐朝以后,谥号太长,无法简称,只能称庙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庙号是用来祭祀的,而亡国之君无传人,不会有后人在太庙供奉和祭祀,所以亡国之君一般不会有庙号,只有谥号,而谥号多为篡位者所上,因此谥号也不是什么好的谥号。
唐朝亡国之君,唐哀帝,没有庙号;
后梁亡国之君,后梁末帝,没有庙号;
后唐亡国之君,后唐末帝,没有庙号;
后晋亡国之君,后晋出帝,没有庙号;
后汉亡国之君,后汉隐帝,没有庙号;
后周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没有庙号;
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和宋钦宗,因为其子和其弟赵构建立了南宋,得到了庙号;
后周的开国皇帝庙号也是太祖,
后唐因为自称延续的是唐朝的血脉道统所以庙号都是宗,
后汉开国也称祖,后汉高祖刘暠(刘知远)
《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
庙号是指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