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从后面射出用来摧毁跟踪导弹的是什么东西?

2025-01-17 21:36: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玩意儿叫曳光弹。


曳光弹(flame tracer)由于弹尖有一层含有易燃化学物质,例如磷(phosphorus)或者镁(magnesium)的矿物涂料,因此在射出枪管后由于弹头以高速冲过大气,弹尖与大气摩擦形成高温而点燃这些矿物涂料使得弹头发出光亮。


使用曳光弹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协助射手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瞄准目标,但同时它也会易于暴露出射手的位置,因此遭到目标还击或使目标逃脱。


针对曳光弹的这一缺点,制造商也提出新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弹药的火药减量,透过降低弹头初速到“延迟”点燃弹头易燃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曳光弹就会在飞离枪口一段距离后才会开始指示弹道。


不过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矛盾的,曳光弹说穿了就是以普通的实心全金属包覆弹头加上磷镁涂料改制而成的,因此也具备同样的杀伤力。然而在推进火药减量后弹头不论在威力、初速以及有效距离上都会略打折扣。

回答2:

楼上说的不完全对

你说的战斗机从后面射出用来不是用来摧毁对方来袭导弹的 

而是起到诱导效果的当然长这样也不一定时诱导弹 还有可能是曳光弹

诱导弹 或者说叫诱饵弹

主要有两种——红外型和雷达型

红外诱饵弹是用来干扰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的。这种导弹的导引头靠捕捉飞机的热信号来跟踪目标,而红外诱饵在燃烧的时候可以放出类似的红外热信号,诱使导弹不朝飞机攻击而追逐干扰弹。

雷达干扰弹是对付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的。这种导弹靠雷达回波制导,干扰弹发射出许多金属细丝或者是磷箔弹形成假信号欺骗导弹

还有一种就是曳光弹是为了起到照亮的效果!!

望采纳!!

回答3:

  现在的技术能力很少有战斗机拥有主动摧毁对方导弹的能力,因此战斗机从后面发射的是干扰弹。
  现代的空对空和防空导弹,制导方式主要是两种——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如果能够干扰导弹的制导方式,就能让导弹迷失目标,从而达到不被导弹击中的战术效果。因为导弹的制导分为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所以干扰弹的工作原理也分为两类:

  红外诱饵弹大多数为投掷式燃烧型,内装的烟火剂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在红外寻的装置工作的1~3微米和3~5微米波段范围内,干扰导弹的制导。
  干扰雷达制导的主要是箔条干扰弹,这种弹药是一种在弹膛内装有大量箔条以干扰雷达回波信号的信息化弹药。它在敌方目标上空,从弹体底部抛出箔条块。箔条块释放后裂开。箔条散布成云状并低速降落,对敌方雷达信号产生散射,使其不能正常工作。

回答4:

不是摧毁,而是用来干扰红外空空导弹的红外诱饵。采用点源红外制导的导弹咬住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红外辐射点。一般来说战斗机的尾喷管温度很高,在天空这个背景中红外辐射非常明显,很容易捕捉,点源红外制导的导弹就是这样追踪目标的。战斗机发射加热的高温诱饵弹就是产生大量的辐射点来迷惑对方的导弹。但是随着红外制导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红外诱饵只能对付早期的破烂红外制导导弹,对于高性能的红外成像制导武器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后者跟踪的是整个战斗机的红外辐射成像,诱饵根本无法伪造战斗机的外型。即便是点源制导的红外武器,也可以通过改进导引头和信号处理分析能力轻松识别诱饵弹和战斗机发动机之间的巨大红外差异。

回答5:

按照你的这个设想,就是要使战斗机从后面发射拦截弹,摧毁从尾部跟踪而来的敌方导弹,以保证自身战场安全。这实际上就是要为战斗机配备主动防护系统,发展机载主动防护技术,使战斗机可以硬杀伤方式拦截来袭地空/空空导弹,进而大幅提升自身的战场生存力。

其实,机载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构想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只不过由于现实需求和技术限制两方面原因,数十年来该技术一直没能得到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一代地空/空空导弹威胁的加剧,目前美国、欧洲、以色列都已经在开始研发这类装备了。例如美国的小型先进能力导弹(SACM)、微型自卫弹药(MSDM)和欧洲的“硬杀伤防御辅助系统”(HK-DAS),都是用一枚小导弹拦截摧毁来袭导弹。到今后,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还将会进一步使用机载高能激光武器来拦截来袭地空/空空导弹。

关于军机主动防护技术的详情,可以参考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本学术专著《军用飞机主动防护技术》,书中对此有非常详细、通俗易懂的介绍,其书讯: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