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愁容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出了“夜半”时分的景色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系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开得早,半夜时便沉落下去,整个天空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鸟也许被眼前这片灰影惊醒后发出了几声啼鸣。而“霜满天”的描写病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情况,但却切合诗人当时的感受。深秋的夜晚寒意逼人,整个天空弥漫在一片霜华中,使得周围的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寂寥凄清的纱幕,而诗人面对眼前这一切,更油然而生一种孤寂的心情。
诗的第二句描写了在朦胧的夜色中,透过雾气茫茫的江南,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而作者却对着眼前这一切惆怅。
诗的前两句布景范围很广,14个字写了6种景象,而后两句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山寺夜钟,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孤寂惆怅的心情,但还不足以传达这种感情的神韵。而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变得犹为敏锐,“夜半钟声”就更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也揭示了夜的深邃和清寥,这时诗人的那种难以表达的心情也就尽在其中了。
短短4句诗,28个字,却洋洋洒洒得描绘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这首唐诗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情景交融的精妙所在。人们都说唐诗是一座丰碑,一座令人神往的丰碑,使人想入非非。唐代诗人,超越了时代与生命,这一切都能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体现出来呀!
翻译:
月往西落,乌鸦啼叫,满天飞霜,
面对江边枫树、江中渔舟灯火,旅客伴着忧愁睡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半夜传到了旅客坐的船。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某个秋天的晚上,诗人驳船在苏州城外的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