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要送什么给师傅?

2025-01-05 04:08: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拜师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由师父定的。时间要么与师父的生日重合,要么就是另外的喜庆吉利的日子,地点一般都在饭庄,当然也有在家里的。如果是在饭庄,仪式一般在上午八、九点开始,中午一、二点结束。如果是在家里,一般就在晚上进行了。很明显,前者的声势要相对大得多。究竟怎么办,要根据师徒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并无完全确定模式。以前在举行拜师仪式时,师父或者师母要将本行当的道具赐给徒弟一套,如说书艺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说相声用的装白沙子的布袋。当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准备好了的,也有的说是道具是徒弟出师时由师父赐予。 解放后50年尚有如此琐细、完整的仪式,我们可以推想清末民初拜师仪式的大体情况。拜师仪式中,听家门大义,读拜师帖,听引保代诸师的训示和庄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对徒弟一个不断重构和再塑造的过程。正如刘树江所说,以往的拜师仪式要比这严肃复杂的多,这尤其体现在拜师帖的内容上。 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常见格式如下: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有的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③ 现在还能看到的1949年6月佟大方的拜师帖就是活的证据。 可见,拜师字据一般都说明了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了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了师父的绝对权威。同时,也隐示了师徒之间既如父子、又如主仆的复杂关系。而含有“投河觅井、悬梁上吊,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之类字句的拜师字据更近似于被卖身到妓院作妓女的卖身契。有了这样的字据,究竟是因何原因,徒弟觅死,与师无涉,师父可置身事外。而对把自己幼子/女送去学艺的父母来说,究竟孩子将来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对于尚是幼童的徒弟来说,或许他已知晓学艺的辛酸,但多数是把希望寄予在将来有一天,能像师父那样挣钱就行了。另外按关学曾的回忆,在正式拜师仪式举行之前,要把字据先写好,在“写字”时,引保代师都得在场,当徒弟的要先给这些师父一一磕头。 字据是徒弟和师父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父把字据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父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在街头艺人这个另类社会中,字据就好像是主体社会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有明显的约束力,而且在街头艺人中,字据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每一位艺人自己的字据规定了每一位艺人的辈份乃至于名字,字据既是自己身份的标志象征,又表明了与其他艺人的关系和自己在一个行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字据的习惯性约束力无疑强化了街头艺人之间的整合与链条关系。字据既是街头艺人自我强化与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这种认同与强化的标志。 如果师父这个人本身比较好,或者徒弟与师父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那么拜师仪式与字据要相对平和的多。比如“三蘑菇”常宝霆(相声艺人常连安的三儿子)拜郭荣起为师时,同时还有杜三宝也拜郭荣起为师,因为郭荣起的妻子就是三蘑菇的姨(应为姑,疑原文有误)——相声艺人常连安的老妹妹,再加之杜三宝的父母(父亲杜茂田是弦师,母亲筱月楼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说唱艺人)与郭荣起的关系特别亲近,是多年的老关系,所以这次拜师仪式是在相当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另外,也有师父向徒弟的父母许诺的情况,比如说保证徒弟将来能学到什么程度,将来每天可以挣回多少钱来。关学曾拜常德山为师时,常德山就向关的父母许诺保证这孩子将来每天能拿回一个大洋来。如果徒弟家特别的贫穷,或本身就是孤儿,再加上年龄、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拜师的仪式会出现许多变通方式。 拜师仪式: 主礼人宣布开始 1.向各行业的祖师行礼 2.徒弟向师傅行礼 3.家长代表宣读拜师帖 4.师徒双方互表拜师心意 5.徒弟斟茶拜师 6.师父宣读收徒帖 7.师傅给徒弟一件信物 仪式是自己概括的,也许不对,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回答2:

不用 我认为要有个仪式 磕个头 端杯茶敬 要是老师傅很在意这个的 还有就是以后要以师傅相称了 毕恭毕敬

回答3:

餐饮拜师仪式信物送

回答4:

给2包烟啊~~你哦~~乱学一通

回答5:

送什么不重要,好好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