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出自哪里,原意是怎样的?

2024-12-31 14:47: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致刘质平(四联句)质平居士:廿五日自甬寄来之函,诵悉。近日身体已如常,终日劳动,亦不甚疲倦,乞释远念。书件已写毕(惟除大听二十八对未写),如此功德圆满,可为庆慰。俟仁者来寺之后小住,或朽人与仁者同暂时出外,云游绍、嘉、杭、沪、甬诸处,约一二月再归法界寺。统俟晤面时再约定也。不宣。九月廿九日夕一音疏乞购大块之墨一方带下。附写四联句:今日方知心是佛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前身安见我非僧事业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贵雨茫茫凡事须求恰好处此心常懔自欺时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1931年)致刘质平(商定船室)质平居士丈室:前寄至上海一函,想已收到。余决定于十九日(星期三)下午三时到宁波车站(风雨无阻,但若小船因风大或其他特别事故,不能开行,则须改至再下星期三,即廿六日),乞仁者预早与林君商定船室,最好仍住买办房中(即上次所住者),因行李甚多,此房极大,可以存置也。行李本拟不多带,今因仍搭永川轮船,故改为多带数件,计如下所记:△仁者第一次由伏龙寺带去之网篮两只。△一月前由陈伦孝居士托余姚站带上行李三件(计书箱二只,铺盖一件)。以上共五件,乞仁者预早搬入船内。俟余到甬后,即可径上船也。此外尚有仁者第二次带甬之书籍等(一网篮、一麻袋),则乞仍存仁者之处,无须移动也。种种费神,感谢无尽。十月十四日演音启(1931年)致寄慈、刘质平(减少通信)寄慈、质平居士惠鉴:在甬诸承爱护,感谢无已。嘱写之件,俟稍暇为之,因不欲潦草塞责也。朽人近年以来,各地书札甚多,苦于无暇答复。今居乡间,付邮尤为不便。故自今以后,拟减少通信之处。唯有仁等及其他数处,仍继续通信。此外皆暂不通讯及晤面。印西师处亦不再通信及晤面。以后仁等如与印西师晤面时或通信时,谈及朽人者,乞告彼云:"朽人决定遁世埋名,居住无定所,不愿告人,以后请彼勿再通信及晤面云云"。谨达,不具。陶居士,乞为致候。音上(1936年)

回答2: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渔夫钓了一条大鱼,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的。渔夫得意地说,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大鱼根本不理我,于是我把鱼饵换成一只乳猪,没一会儿大鱼就上钩了。书生听后,感叹说: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挡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你是因贪欲而死啊!

  现今一些人,对待名利,就像大鱼看到了快到嘴边的乳猪,生怕咬晚了被他人叼走,拼死奋力地抢夺。有的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有的跑官、买官,不择手段;有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有的追求享乐,腐化堕落。老子说得好,“见谷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手中有权者一旦忽略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难免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诊,浸淫将遍身”,到头来必然出大事,栽大跟头。

清代陈伯崖写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句:“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正是这句话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人生在世的确离不开名利,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脚上的镣铐,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业。

提倡“无求品自高”,不是让领导干部都像封建时代某些清官廉吏那样辞官退职、赋闲江湖,也不是倡导人们孤芳自赏,过那种“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抵御各种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旺盛斗志。

回答3:

有人曾经用过「人到无求品自高」来形容天梁,所以当天梁 化禄的时候反而烦恼徒增,就因为有所求。

什麼是求?什麼是品?看来我真是钝胎,这样的问题也分不来。

但我相信这句说话出自市井功利的人和无尘智者的口是绝对不同意义的;当一个受人二分四的人说著这话时就会有一阵酸气,这句说话的意思就会变成:有朝一日老子不用求你时,你记著来看看老子的品啊」!

当一个智者看著我们这班五斗折腰的可怜人,鼓励的说著这句话时,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才能够带引出来。

天梁,不一定是个好人,不一定是忠谏之人,当一个天梁 入命的人说著这句话时,他身後的背景就会令到这句话带有不用意义,亦因此这个天梁入命的人,究竟是个功利市井,或是一个循世高人,就靠你自已的智慧来分别了。

给各位一个考脑筋的问题:为什麼一个巨门入命的人,他 / 她的福德宫总是有个天梁?

回答4:

1、"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出处: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老师陈自崖写的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现代作家冰心94岁高龄时,书“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2、"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原意:
  人要是能够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
3、补充理解:
  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淡薄名利,在对物质享受的无所求中修养自己的德行。这里说的“知足”、“无求”,是指物质和私欲而言,并非指学业和事业上不求进取。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知足无求”才能“自强不息”。人生在世,不能全都抛开功名利禄,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
  人要是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但这终究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这句话用了“事能知足”的“能”字和“人到无求”的“到”字,留有余地,作为人们学习、向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