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究竟是什么意思

2025-01-04 07:41: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素称千古绝唱。它那强大的艺术魅力究竟来自何处�来自于它所赋予读者的一种五彩斑斓的美�一种美的最完美塑造�
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动态美。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地面 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回答2: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站在滕王阁上,放眼远望,顿感天的无限,地的广阔,在那视力难以达到的地方,天与地浑然一体,那远方的一片朦胧,勾起人强烈的好奇,引人想往。
然而朦胧之感,又何只在远方才有。远方的朦胧美于神秘,而心中的朦胧,美在黄昏。
黄昏不免会带给人孤独,寂寞与凄楚的感觉,而秋日的黄昏则更显悲凉。然而这一切不快在黄昏之美中都黯然失色,夕阳穷尽自己的所有,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在这一刻展现。于是天空与大地被涂上了暖暖的色调,一切悲凉与孤独在夕阳之下荡然无存,诗人的心境随之变得开阔,广阔的天地更加广阔。天空中的云霞被夕阳染上了暖暖的红色,落霞飘在空中,使得广阔的天空一丝也不显空旷,正是因为有了落霞,天空才更加充实。红红的落霞飘在空中,似花、似绵,难以形容它的美丽。远处传来了几声野鸭的叫声,寻声望去,一只孤独的野鸭,从流淌z迂回的河面上飞起,扑打着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夕阳之下,野鸭被染上了夕阳的色彩。不知是不是落霞美丽的吸引,野鸭离落霞越来越近。野鸭与落霞越来越近,不知是野鸭飞向落霞,还是落霞飞向野鸭,其实既不是野鸭在动,也不是落霞在动,而是诗人的心在动。
不知不觉之中,野鸭消失在了视野之中,是溶入了落霞,还是飞进了夕阳?目光四处张望,想要找到那只野鸭的踪影。野鸭没有望到,却望到期了野鸭飞起的江面。秋天的江水,没有了夏季的奔腾,静静而近乎无声的流淌着。江水迂回,总想找到它的尽头,于是顺着江流望向它的远方,但只看到期了江流的远方与天空浑然一色。于是心也不禁陷入了那苍远的朦胧之中。
江面上响起的渔歌,打破了这种沉醉。渔民驾着船打渔归来,船上装满了打来的鱼,也更加承载了丰收的喜悦。渔民的歌声响遍了鄱阳湖畔。
大地充满了生气,而天空却逃脱不了秋日的寒意,成排的大雁南飞,飞过天空,被天空中的寒气惊忧,发出了叫声。这叫声随着雁阵的远去而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衡阳的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