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
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
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但是“五黄”变“四黄”,雄黄酒不能被食用了。咸鸭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偏高,但胆固醇在人体体内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饮食中的胆固醇含量和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不是一回事。
雄黄酒中包含砷、汞等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很难排除,会造成长期的蓄积,对人体神经系统和脏器系统都有很大危害,所以“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的说法不是谣言,并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正是因为雄黄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能够起到一定的“防虫”作用。但不建议把雄黄酒直接喷洒在荷包上或者放在室内驱虫,因为它在杀虫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扩展资料
注意
咸鸭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偏高,但胆固醇在人体体内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饮食中的胆固醇含量和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不是一回事。
美国心脏学会曾发声:我们常常倡导“胆固醇食用控制”这一行为,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饮食摄入的胆固醇越多,那么人体内合成的胆固醇就减少;如果饮食摄入的胆固醇越少,那么人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反而会升高。
同时,我们要注意选择用食用盐浸制的咸鸭蛋,如果食用了由粗糙的工业用盐加工而成的咸鸭蛋,就可能对身体产生伤害。
黄鳝、黄鱼和黄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可以安心食用。其中黄瓜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少;黄鳝和黄鱼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的绝佳食材,食用时注意选择新鲜食材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黄”变“四黄”?这种美食不能再吃了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黄鳝 黄鱼 黄瓜 咸蛋黄 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