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电影,再回想起鲁迅原版的文章《阿Q正传》,阿Q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大时代下的传奇人物了。
一个名字、身家不详,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他居无定所,飘零无依,却坚持着他独到的生活见解,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惧,外在世俗的唾弃、贬抑,直至最后他被送上断头台,也不使他有丝毫的胆怯及羞愧,他镇守着他独树一格的处世典范。
尽管在鲁迅笔下的阿Q是虚构人物,但在我观看的过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识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像他,也像是你,是彼此身边从不曾缺席的角色。阿Q的精神自然也是“永垂不朽”着!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和人打架,打败了以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后来每每说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后每逢揪住阿Q辫子的时候,就对阿Q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说:人打畜牲!”阿Q回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人家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更甚是蔑视,但阿Q是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而“自负”心态,也是阿Q另外一项傲人的心性。越是给人瞧不起,阿Q便越是想证明自己的优越,面对王胡、假洋鬼子,阿Q努力表现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占点上风,努力的要将对方身上“深恶而痛绝之”的部分消灭,但终究,他把自己想的太能耐了,两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临。以致于后来,调戏小尼姑和去尼姑庵里横行,成了他释放内心伟大形象的载体。
阿Q的一生,穷途潦倒时,曾经被弃之如敝屣、视之如粪土;意气风发时,也曾经备受礼遇、尊荣,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一如他的个性一般:胆大妄为而卑怯懦弱,投机取巧又痴呆胡涂,阿Q果果真真是个“人物”,是个“典型在夙昔”的人物!无奈这个典型,令人不胜唏嘘!
在如今,当自己扮演起阿Q时,我们浑然不自知,演得畅意快活,继承和传扬了阿Q的精神;当他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时,我们又幡然醒悟,无情的施以讪笑,甚或大加挞伐,给予的也不是什么好脸面:“阿Q”们没有阿Q那么张扬,却也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乐衷于如此;他们没有阿Q 那么懦弱,却也胆胆怯怯地“提防”着别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此时此刻的社会中,此等小人物俯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