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同为中国电视剧史上评价最高的影视作品,几乎都被当做历史正剧来观看的。其实这两部剧都有严重的虚构成分,只是它们都非常深刻的揭示了封建帝王的权谋之术,驭臣之术。
《雍正王朝》里面虚构的人物就有题目说的张五哥,从编剧本意来说,虚构的人物一定有非常重要的目的,要不就失去了虚构的意义,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为桑”国策就是虚构的,通过这条虚构的嘉靖朝国策主线来展示整个嘉靖朝黑暗的政治和激烈的权力斗争。
那么《雍正王朝》虚构张五哥这个人物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五哥的出现,首先体现了十三爷一代“侠王”的名声和为人风格,正是由于十三爷胤祥在江夏镇侠义胸怀,救了张五哥一家,同时又由张五哥引发出了八爷党的种种劣迹,编剧这样的手法主要目的是从民间这个角度来体现八爷和四爷之间的民心向背,同时也暗喻着四爷更适合做康熙的继承人。
张五哥后来做了康熙皇帝的近身侍卫,参与过很多重大的事情,至少对很多朝廷隐秘的政治事件很清楚,从其中一个桥段来看,康熙曾经问张五哥,谁更适合做储君,张五哥的回答非常聪明:十三爷胤祥。
张五哥的回答肯定说不到康熙的心里去,但这样的回答却是最智慧的。康熙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问一个侍卫关于国之储君的问题,这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张五哥的回答是因为十三爷胤祥是他的救命恩人,为人光明磊落等等,而康熙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康熙驾崩之夜,是张五哥手持金牌招雍正进宫继位,从这点安排上来看,康熙是绝对的信任张五哥,而且张五哥肯定也是站在了雍正这边,从某种角度来说,张五哥就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一个非常忠诚可信的宫内侍卫。
雍正皇帝登基后,瓦解了八爷党的一番阴谋夺权,但同时十三爷也病重死去,此时的张五哥顺势请求雍正去给十三爷守领,借此离开皇宫和雍正,这又是编剧的一种暗喻笔法。
因为该剧中还有另外一个虚构人物——邬先生,他一直作为雍正的智囊,助四爷从九子夺嫡的复杂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荣登大宝,但雍正在登基前的一夜是准备除掉邬先生的,这一点给了张五哥一些警醒。
《雍正王朝》的编剧通过虚构了张五哥和邬先生这两个人物来表达帝王的无情和冷酷,当然更是要向观众表达无论帝王之术如何的高明,总是有人会看穿看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