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及其讨论,下面列出七条:
第一,关于“建夷宫词”。张煌言《建夷宫词》曰: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苍水全集》)
张煌言(苍水)(1620~1664年)是浙江宁波人,这时他在江南抗清。他的这首词写在当时,明确写了住在慈宁宫的皇太后又结婚了,所以成为太后下嫁说的一条证据。我们分析一下:
其一,张煌言虽然是当时之人,但是他并没有在北京,而是远在江南。他对清朝的态度是对抗、敌视,那么“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乡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直接证据。
其二,《建夷宫词》是诗词,而不是宫廷档案。诗词可以夸张,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据,简单地、直接地作为历史的证据。
其三,或谓张冠李戴。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多尔衮元妃博尔济吉特氏病故,次年(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寡居的肃亲王豪格王妃。这件事牵扯到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又是叔娶侄媳,有悖伦理,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张煌言远在江南,也许是听到了误传,把多尔衮娶王妃当作娶孝庄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宫词》是写于顺治六年,当时还没有发生多尔衮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是说喜事在慈宁宫里办的,因为皇太后住在慈宁宫。当时有两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宫孝端太后哲哲,写《建夷宫词》时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庄太后。但是,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慈宁宫在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被焚毁,顺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宁宫,多尔衮则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他与皇太后怎能在此举行结婚典礼呢!
所以“建夷宫词”说只能是一说,而不能成为历史的依据。
第二,关于“下嫁诏书”。民国时出版了一部书叫《多尔衮摄政日记》,这部书原名叫《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是一个叫刘文兴的人家里收藏的。在出版之前,他写了一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发表在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文中说:“清季,宣统改元,内阁库垣圮(pǐ)。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摄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马科书稿等,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多尔衮致唐通、马科书稿,发表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致史可法书的内容今亦可知。惟有这位刘先生父亲见过的《太后下嫁诏》未见发表,别人也没见过。清宫档案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处,有许多学者专门整理和研究清宫档案,从刘文兴说他父亲见过太后下嫁的诏书,直到现在整整70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见过这份档案。
既然至今没有见到这份太后下嫁诏,所以这个证据目前还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这份档案,将来随着清宫档案的进一步整理,是一定会被发现的。但是有人写书说,刘文兴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当年为了让自己的书好卖,才故意制造了这么一个噱头。
第三,关于“保儿皇位”。有人说孝庄皇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此说站不住脚。年仅6岁的福临能够继位,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而不是由皇太后依靠多尔衮一个人决定。实际上,多尔衮本意是自己继承皇位,根本没打算让侄子福临继位。在和皇二兄代善、皇长侄豪格等激烈角逐之后,他才接受了济尔哈朗等的建议,扶福临即位,自己和济尔哈朗做辅政王。顺治帝即位以后,如果孝庄以“色情”巴结多尔衮,只会让皇权更加容易地落到多尔衮之手。事实上,孝庄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对多尔衮既重用、又牵制,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才使多尔衮最终没有突破摄政王的圈子,而保证了顺治小皇帝的地位。因为皇帝年幼,国事家事都要依靠摄政王,所以孝庄皇太后注意协调与多尔衮的关系。但是由此作为太后下嫁的依据,显然站不住脚。
第四,关于“弟娶其嫂”。满洲确实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改革满洲的婚姻习俗,规定:“不许乱伦婚娶”(《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严禁转房婚——不许娶庶母、婶母、嫂子、侄妇等,但没有触动异辈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满洲异辈相婚,入关后顺治帝出现过,后来就再没出现过。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对亲姐妹,光绪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汉族个别也有这种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五,关于“尊称皇父”。有人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既然被称作是“皇父”,那就证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嫁给他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顺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蒋良骐《东华录》卷六)。这就如同后来光绪皇帝尊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一样。无论是叔父摄政王,还是皇父摄政王,都是摄政王的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做了顺治帝的继父。
第六,关于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会允许自己的侄女下嫁,败坏皇家的体统,有辱皇家的尊严。
第七,关于笔记无载。当时在京的大小官员、来京科考的举子,至今没有见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记载。如果说当时怕犯忌讳而正史无载的话,可是私家笔记、文集、手稿、秘录等也不见记载。
从以上七条来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既无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从目前清史研究的情况看,既没有过硬的材料证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关于太后下嫁的疑问。所以,300多年来,直到今天,孝庄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宫中的一桩疑案。
我们探讨孝庄太后下嫁疑案,起码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不要单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第二,弄清事实真相,才可以廓清戏说历史的迷雾;第三,皇太后和多尔衮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稳、国运维艰的局势下,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形成合力,共度难关,取得胜利,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第四,我认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摄政王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
文章摘自《清宫疑案正解》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多尔衮军功卓著,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但入关前后所犯下的群体屠杀、野蛮掠夺等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灾难。
如果你说的是秘史,那么半真半假,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如果自小亲近,像是青梅竹马,两个人应当有很深的感情,那么她嫁给多尔衮既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坐稳江山,又能让多尔衮过当皇帝的瘾,算作一场政治婚姻也不为过,毕竟也有感情基础。
但是,你要问正史,那就不会这样回答你了。首先大玉儿这个称呼就不是孝庄文皇后的小名或者别称,根本没史可考,那么野史上为什么要记载她叫大玉儿,从何而来呢?没有根据,野史也就不足为信。他俩也没有自小相认,感情很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你可以去看看纪连海老师的考证,我觉得他的考证是十分严谨的。既然没有很深的感情,在皇太极死后能不能培养起来呢?
对不起,不可能,首先他和皇太极的儿子就是新皇帝的争夺者,为了这次争夺帝位,满洲人差点刀兵相见,多尔衮能同孝庄文皇后有很好的关系?不可能了。一边是自己的小叔子(关系暧昧不暧昧还不知道),另一边是自己的亲儿子,弄不好两人之中就要死一个,还可能死更多的人。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的婚到底结成了没有,现在还是一个谜,没有定论。即使是结了,那也是为了满洲团结,为了自己的儿子坐稳江山。
不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