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说法与“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出处有关,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出自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意思是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扩展资料: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近似说法: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拼音】: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iao miào
【解释】: 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英文】: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封建社会,地主向佃户讨债,一般都在年底,所以有“年关”一说,付不起租的佃户这个时候就要出去躲债。但古人祭祖观念比较重,每逢初十五就要祭祖上坟。初一可以出去躲债,但十五还得回来祭祖。于是地主就专等农历正月十五,找佃户要账。这就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来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成为逐渐成为俗语,并广泛流传,随着时代发展其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以当下为例,“初一十五”不再代表某个具体的时间。
如:遇到得而不能得,万般无奈的时候;遇见对头,有恨不能解,心有不甘的时候;遇见仇人,有仇不能报的时候等等。
初一晚上没有月亮,比较容易躲藏,十五晚上月亮比较明亮,躲藏起来比较难。现在一般是泛指。
因果关系,初一的月亮没有十五的月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