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明朝政绩突出的内阁首辅(宰相),被誉为明代最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他认为,要切实做到公平选人、用人,必须遵循六项原则:一是“毋徒炫于虚名”。不为人的空名所迷惑,而考察其实际才能与成绩;二是“毋尽拘于资格”。不为资历、资格所限,而看有无生气与发展潜力;三是“毋摇之以毁誉”。不要轻易地被舆论的褒扬贬斥所左右,要实地考核,决定弃取;四是“毋杂以爱憎”。评判人才时不要掺杂个人爱恶的感情;五是“毋要以一事概其生平”。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评判一个人,而要看全面与发展;六是“毋以一眚掩其大节”。人无完人,难免有过,不要因一次过错而全盘否定。
作为一个管理天才,其管理手段又可分为“看人”、“用人”、“调人”三个方略:
看人:克服六大误差。张居正的名言是“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他在著名的《陈六事疏》的“核名实”一篇中,专门论述了用人方略。其间,总结了他前后主持十年国事的用人体验,提出看人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差:徒眩于声名、尽拘于资格、摇之以毁誉,杂之以爱憎,以一事概其平生、以一眚掩其大节。就是说,不听名声而看行为,不问资历而看潜力,不听闲言而看功实,不凭好恶而趋理性,不以一事论英雄,也不以一错定平生。
用人:讲究考核检查。考核与检查必须双管齐下,目前,企业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和检查中有意无意地倾向于一种,有的倾向于考核,凭借人力资源部出台一套考核方法,实现用人以功实的管理。有的管理者倾向于检查,即以过程监督为主,进行事中管理而不是秋后算账,张居正则认为这两种方法必须兼顾。
调人:感到是一种提拔。巧用而不是滥用平级调动,把岗位轮换用得使员工当成一种提拔,可以化平凡为神奇。一般而言,岗位轮换都有其目的性,不外乎三个想法:一是锻炼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到基层负责是一般的上升通道,因为这样符合中国人的老规矩“名将出身行武”;二是瓦解帮派,任职时间一久就形成了习惯势力,不便于全局管理,按明朝当时的祖宗旧制,“三、六年考”是规矩,也就是三年就有可能岗位轮换了,比现在通常使用的四年制任期还短;三是利用新人的加入产生新的制衡关系,以利于最高领导控制全盘人马。因此,岗位轮换成为许多决策者的御人大法。
为了调动官员的办事积极性,张居正大力改革吏治,设立考成法,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张居正在考察中裁撤了大批冗员,奖励廉能。万历九年,一次就裁革冗官一百六十九名。在他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与此同时,张居正广泛地搜罗人才,把那些拥护改革、政绩卓著的官员,提拔上来,委以重任,信而用之。万历四年十月,神宗皇帝审览了关于山东昌邑知县孙凤鸣贪赃枉法的报告后,问张居正:孙风鸣进士出身,为何这样放肆呢?张居正说:孙凤鸣正是凭借他进士出身的资历,才敢这样放肆;以后用人,当视其才,不必问其资历。神宗赞同了他的意见。这样,张居正又以圣旨为令箭,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起用人才,起用人才时,他主张“论其才,考其素”,对才能和品德进行全面考察。同时,他又注意到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被他选中的文武官员都在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斐然。他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使得主要是蒙古人的北方异族每次入侵都大败而归,只得安分守己而和明朝进行和平贸易。南方少数民族的武装暴动,也都一一给他派人平定。国家富强,国库储备的粮食可用十年,库存的盈余超过了全国一年的支出。交通驿站办得井井有条。清丈全国田亩面积,使得税收公平,不致像以前那样由穷人负担过分的钱粮而官僚豪强却不交税。经过张居正十年的苦心经营,明朝已成为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他辅佐皇帝,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