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 孔孟之道将“仁爱”作为“为人之本,治世之道”,尤其是孔老夫子,他认为当仁爱的使命落实到一个生命个体的时候,他个人的性命都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在《于丹<论语>感悟》中,于丹教授将它总结为四个字——人格情怀。而对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文学上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我来说,仁爱首先是一种态度。面对弱者时,应怀揣着一份同情,但更多的应是尊敬;面对错者时,应以宽广的心去包容,但更重要的是去感化。站在仁爱的视角上观察生活,空气变得更清新,花儿变得更鲜艳,气氛变得更和睦,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各国的语言截然不同,甚至几个临近的地区,语言的差异都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更何况心灵之间产生了隔阂,这时应让微笑去化解一切的障碍,重新筑起沟通的桥梁。当然,决不能将态度与实际行动相分离。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就像孔老夫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真正拥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需要人为地设立许许多多的难题去考验他,生活就是一个大考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透彻而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本性。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犹如陶渊明笔下的那个充满着安逸与舒适气氛的桃花园,“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园虽是陶渊明的梦中圣地,但如今正被现代人用“仁爱”这支五彩笔慢慢描绘。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