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三个例子说明礼仪的“适度”原则。
回答提示:礼仪的适度原则是要求施礼时,既要到位,又不要过头。做不到位或做过了头都会使人感到是失礼。
例一:对上级领导尊重不够是无礼的表现;但过分地恭维,让人感到是奉承,反而失礼了。
例二:请客人吃饭,如果太寒酸了,会让客人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但过分地铺张浪费,也会让客人觉得难以接受,反而不舒服,同样也是失礼。
例三:售货员对待顾客热情服务,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以使顾客感到亲切、友好;但过分热情反而会使顾客产生怀疑:是否有欺诈?是否在推销假冒伪劣商品?
2、“入乡随俗”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但做起来又有很多实际问题,对遇到的下列情况谈谈你如何处理。
(1)有人请客,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当给你夹时,你该如何?
(2)有的民族或地方,为了表示待客热情,宴请时非让客人喝酒喝醉才认为你够朋友,而你不能喝酒,也不愿喝醉失态,该怎么办?
你好,可以追问我,望采纳。
礼仪的适度原则是要求施礼时,既要到位,又不要过头。做不到位或做过了头都会使人感到是失礼。
例一:对上级领导尊重不够是无礼的表现;但过分地恭维,让人感到是奉承,反而失礼了。
例二:请客人吃饭,如果太寒酸了,会让客人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但过分地铺张浪费,也会让客人觉得难以接受,反而不舒服,同样也是失礼。
例三:售货员对待顾客热情服务,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以使顾客感到亲切、友好;但过分热情反而会使顾客产生怀疑:是否有欺诈?是否在推销假冒伪劣商品?
礼仪施行的适度原则:
由于礼仪有对应性,礼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如果不分亲疏不分场合都施同样的礼,那就会寸步难行,根本不可能实现。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即适度的意思。礼仪本身要求适度,实施礼仪自然也要求适度。而要适度关键是区分。
(一)看人施礼
1.区分身份。官位高、辈份高→主动行礼、多施礼、施重礼 身份低,平辈,→一般施礼即成。古人有“天地君亲师”,这是施重礼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定顺序。
2.区分关系。同事、朋友、夫妻、亲戚→表达敬意;路人→不失礼
3.区分性别、年龄。女士优先、尊老爱幼。同性→按事理进行。
4.区分习性。自尊心强、爱面子、特拘小节之人、存心找茬之人→言行谨慎以免冒犯 一般人→一般对待。
(二)看事用礼
1.重悲喜事。己喜→庆祝;人悲→安慰
2.重损益事。受益→感谢;损人→道歉 ;受礼→回礼;
3.重聚散事。客来→迎接;友去→相送;作客→“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4.区分荣辱。人荣耀事→提及、称赞、祝贺、宣扬;人尴尬事→不关注、不传播、不触及
(三)看境行礼
1.区分时节。节日多礼。
2.区分地点。办公楼、舞厅、音乐厅→表现优雅形象
3.区分场合。私密场合→不拘礼节;公共场合→重视礼节
4.区分条件。条件充分→充分施礼;条件欠缺→简化礼数 或违背亦可 礼仪,有条件就讲究,没条件就将就。
例一: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如果嫂嫂掉进了水里,小叔子这里还遵守这礼仪规矩,不肯用手去直接拉她一把,是豺狼也。”
例二:子路平日里很重视自我形象维护,打仗时也不例外。有一天与人战斗,系帽子的绳子断了,他不顾战况,收剑系缨,结果迅即被人砍死。
例三:因“疯狂英语”而出名的李阳,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讲道:“我有一个忠告,外国人是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机会’,只要见到外国人,你就应该上前和他们练英语。如果某位外国人不想回答你的问题,那他(她)就是一个粗鲁的人,是个你不屑与之交往的人。”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很多在华外国人的愤怒,他们纷纷谴责李阳说话“不正确”,“伤害了我们的感情”。评析:李阳的上述“忠告”确有不当之处。出于礼仪,外国人碰到中国人说英语,会搭讪几句。但礼仪讲究关系,也讲究施行条件。路上萍水相逢,能被动寒喧一两句已经是有礼了。何况,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谈并不是出于友谊和善,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李阳这里用的“机会”一词。要求别人以礼仪满足自己功利已经属于过分,满足不了还责备别人,这只能证明其自己是个粗鲁之人,不值得相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