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该领域为讨论对象的学科。
以下内容节选自《老师刘欢》
开课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把大家问住了。一位前来蹭课的研究生后来对我们说,本科时学校也有类似的艺术欣赏课,但是老师从没问过这样的问题,他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但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音乐是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还是刘欢老师唱的歌?刘老师给了大家一个“标准”答案,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他一边说着,一边神色诡秘地在黑板上写下七个音符,擦去若干,再按原顺序唱出来——于是奇迹发生了——那俨然是一支带有浓郁日本民族风格的曲调!当时,满座同学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支曲子里没有用不上的音符,但音符的出现绝对有高频和低频之分。而那个例子只是一种极端。正是这种出现频率上的差别构成了音乐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乐曲风格。”刘老师深入浅出地道出音符、乐曲和音乐的内在联系。
“去年谭盾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音乐会,用的乐器非常怪异,其中有一个是阿拉伯国家的大铜壶,他将铜壶灌满水,然后用一把大提琴的弓弦在铜壶的颈上拉出一些乐音,这些乐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那么它是不是音乐呢?此外20世纪有个‘偶然主义’的音乐流派,他们演出前经常到后台扫一些垃圾,然后将这些垃圾塞进钢琴,这样他们弹出的音乐绝对‘偶然’,与规律无关。这些就不是音乐了吗?”就这样,刘老师三下五除二,又将他提供的“标准”粉碎——音乐什么都不是,音乐又什么都是。这位长相“麻辣”的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思维震撼也绝对“麻辣”!
我认为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享受,又一定旋律、韵律、节奏的是音乐。
你怎么问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