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的生活习俗与中原的汉族差别不大,生活中的礼俗基本上一样,只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与中原迥异,故而该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与北方有所不同,显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点。 第一节 饮 食 漳州背山面海,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食物的来源与种类十分丰富,居民对食物的烹调和制作向来十分考究。
主食
漳州古属闽越地,以稻米饭为主食由来已久。该地居民传统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饭(干饭),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轻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饭,菜肴较丰。
从前,漳州干饭多用鼎(圆底锅)煮成,农家则在熬粥时,用竹制“饭篱”捞出部分干饭供主要劳动力吃。渔民和铁匠惯食粘稠的粥,称“打铁仔糜”。农民常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包,在外出时吃,称“茭制饭”。
甘薯曾经是漳州最主要的辅助粮食,漳州人多称其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方法很多,新鲜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过人们多将番薯放置一段时间,吃起来特别甘甜。番薯洗出淀粉叫“番薯粉”,可以用来做成多种食物和在烹饪时用以勾芡;也可以抽丝或切成薄片晒干贮存,供以后食用,分别叫“番薯签”或“番薯柿 (pe5)”。番薯、番薯签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区过去不少是以番薯为主粮,即所谓“食番薯,配海鱼”。市上的番薯干以黄皮红瓤番薯蒸熟晒干而成,香甜可口,价格不菲。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杂粮之一,漳州人称其为“树葛”、 “树薯”。树葛含有氰基苷,必须靠久煮才能解除毒性,不可生食,多数是用来洗得淀粉,叫“树葛粉”。但树葛粉质量不如番薯粉,过去大多用来做麦芽糖、凉粉,或作为制作线面的填充料。
漳州居民有时也煮菜饭,如芥菜饭、高丽菜饭、番瓜饭、芋饭、鸭饭、肉饭、豇豆饭等干饭和芋粥、鱼粥、鸭粥、蚝粥、蚶粥、咸粥 (杂烩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饭的主料。
主食除米饭之外还有面条、面线、米粉、豆签等。漳州的面条多加上食用碱,呈黄色,煮熟后上市卖,叫“生面”,盘成薄饼状叫“面份”,抓成拳头大的一团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后,不规则地堆在一起叫“油面”;也有未煮,晒干后卖,叫“面干”或“面球”。线面是以面粉加盐等辅助材料拉制而成,晒干后盘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两分钟,方便而易于消化。米粉、豆签是辅食。
旧时,番薯、芋头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欢趁热吃番薯,芋头则凉了再吃,俗谚云: “番薯烧,芋仔冷。”民间刮生芋头皮时,为避免被芋奶咬(刺激皮肤),刮前要先咬芋头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菜肴
旧时,漳人素重海鲜和野味,“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实际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惯食猪肉,尤喜食猪内脏,妇女做月子多吃猪肝和猪腰。漳俗重龟鳖,以为清补滋阴,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食蛇、蛙等,以为清补解毒。
该地调料品种繁多,酒、醋、辛辣、酱、葱、姜、蒜各得其所。炒盘讲究火候,汤菜多为清炖,并喜欢加入枸杞、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从季节上说,冬尚浓醇,夏求清淡。
漳州民间喜食腌菜,农村家家户户自制腌菜,多以芥菜腌成“咸菜”(酸菜),入冬以萝卜腌成“菜脯”(萝卜干),供全年食用。云霄、诏安一带腌制的菜脯尤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还有消积食、健脾胃等药效。漳州人还将笋煮熟后任其发酵,变成酸笋,煮鲜鱼时配上酸笋,鲜美而无腥味,老少都爱吃。
饮食禁忌
漳州的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自己吃饭时也不要讲话,以免冲犯饭神。
民间进补之后忌食萝卜、白菜和喝茶,以为这些凉性的食品会抵消进补的效力。身上有脓疮时忌吃鱼虾、芋头、狗肉等“浊性”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为牛助农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间认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鳖、芹菜和黄瓜、黄瓜和花生、鳝鱼和红枣、狗肉和绿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克的食物,同食有碍健康。
在宴席中移转酒樽将酒洒出是犯忌的。饮食中站起或脱衣,边吃饭边走动,都是要忌讳的,也即在吃的行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饭时,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不能是奇数,尤其忌讳吃三个菜,认为只有死囚临刑前才吃三个菜。
吃饭时,忌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尤其在作客盛饭时,应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则留下剩饭,等于糟蹋五谷,作践主人。此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可谓淳俗。
吃饭时,不能趴在饭桌上,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门槛上吃饭,饭后不得躺卧不动或立即洗澡、饮茶。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此外,吃饭忌将筷子竖插在饭中,因为祭死人才这样插。吃饭忌敲响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着碗边,以免被讥为“乞食相”。饭后不能倒扣碗,只有吃过药才倒扣碗。洗碗时,忌将筷子在灶台上顿戳整齐,认为这样是在打灶君。忌将不同颜色或长短的筷子配成一双使用。忌使用单只筷子进食,以免婚嫁后丧偶,不得折断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饭后,筷子要放在桌上。进餐时,掉筷子被认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应另换一双使用,还要说声“筷落”,谐音“快乐”来加以禳解。
饮料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厅军事判官的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饮茶。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漳州有斗茶的风俗,有人认为始于蔡襄。乾隆版《龙溪县志》记载:“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山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
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饮茶也是待客之道,曾习轩的《客至汲水烹茶》这样描写以茶迎客的情况:“松斋清昼永,客至自关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荆扉今日启,花迳此时迎。共啜龙湫味,闲参雀舌名。耳铛闻语细,鼻观觉香生。陆羽三经好,卢仝七碗清。竹炉汤已沸,槐火梦犹萦。句好缘多饮,诗脾沁一泓。”
客人进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话也要先喝两杯茶后再说,主人请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时,先用沸水烫茶壶、茶盅。沸水要高高冲入茶壶借以搅动茶叶,直到水漫壶口为止。用茶壶盖子将壶口泛起的泡沫杂质等刮起来倒弃。盖上盖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壶内外都热透。迅速倒出茶壶中的水,谓之洗茶,俗谚云“头遍脚??(脚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开始饮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盘中有几个茶盅,要来回斟至七八分满,谓之“关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最后几滴浓茶也应分滴各盅,谓之“韩信点兵”,务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时,则杯不可倒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以示敬重。
斟茶毕,主人不能吃第一杯,要双手捧茶依尊卑长幼顺次奉于客前。客人也须以双手接茶,充分体味茶香后方能将茶咽下,饮完后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茶艺的赞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后主人伸手表示请客饮茶,客人先伸手回礼,然后持盅饮茶,主人随后才持盅饮茶。主人添茶时客人将手放在杯边,有的还用手指轻叩桌面以表谢意。每次饮完,主人都要重新冲洗茶盅,再沏再饮。
《漳州府志》云:“凡烹茗,以水为本。”传统的茶道最重视水质,品茶时要不惜代价去汲取最好的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门来水,水质也就无法考究,便完全以茶叶的品质取胜。本地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白芽奇兰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旧时泡茶的水用青栎木硬炭火烧为佳。
漳州人强调茶要沏浓,俗谚云“茶着食厚,某着娶老”,认为“薄茶、暗火(灯)、散熏吹(劣质烟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摇晃)桌”是不好的兆头。斟茶时,壶嘴不得对着别人,因为与祭祀时酌酒浇地相似,故壶嘴冲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后不得留过夜再喝,俗以为“隔暝茶”有毒。
过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壶沏茶,将大茶壶放进稻草编成的容器中保温,供全家人喝一整天,这种容器叫“茶岫”。
旧时,乡间小路边和十里长亭里都有卖大碗茶的摊子;大街上也设有茶亭,免费供应体力劳动者茶水,称为“奉茶”。
居舍 漳州的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乡土性、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
砖瓦房 漳州旧式的大型住宅称“大厝”,一般有三进,前后三个大厅,各以大埕(用砖或石板铺成的院子)隔开,两旁为巷道,两边各建两三套两房一厅的厢房,一些大宅前有门庭(俗称“大埕”)。厅的前沿、台阶、天井、门庭、墙基等铺砌平整的条石,四周墙面砖石混砌,构成各种吉庆的图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结构,设上下厅堂、左右厢房、左右边房(称“护厝”)、天井、侧廊便门、后堂、大门等。屋架采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墙等三种结构,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镶嵌。庭院或后院有花木、假山、亭阁、花园。这两种住宅多为城乡的富家大户所盖。农村中更多的是一厅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厢房,可住人或当厨房、储藏室。如人口多,两厢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厅四房。农村以广置田宅为显耀,故宁肯减衣节食建房,不愿丰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乡还是有很多贫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农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墙店房子)。
城镇临街的房屋呈长条形密集排列。民国时代,临街多为骑楼,骑楼底卜可遮日避雨,称为“五脚距”。房子的最外面临街作为店铺,其余当住宅用,深二三落(进)至七八落(进),右边留一条信道,左边则置房间住人,每落(进)之间用天井隔开,有的还有八仙亭。这类房子俗称“竹篙厝”,长可达几十甚至上百米。
铺地砖时,大厅多铺成菱形,也即方砖的边与墙线成半个直角,俗称“人字形”,寓意“人丁兴旺”;房间多铺成方形,也即方砖的边与墙线平行,俗称“格形”,寓意“居住平安”。
因为住宅是“阳宅”,奇数属阳,所以住宅的房间要凑成奇数,台阶和每间屋子的梁、檩,楼梯的级数,窗棂的格数也必须是奇数。房屋如有几落(进),后一落房屋则必须高于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后高,寓意后代比前代发达。如果两家的房子一前一后,也忌讳前面的房屋高过后面的房屋,俗以为如此会堵了后面人家的“风水”,容易引起纠纷。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会建议房主将房屋的地基线放低。
房屋喜前窄后宽(俗称“布袋厝”),忌前宽后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时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让:后墙宽于门面,俗渭前者聚财后者散财,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内敛文化性格的体现。
漳州旧式住宅大门外常有“掩格仔”,实际上是一个大竹屏,用粗篾皮编成,以竹管为框。门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为滑道,竹屏在这滑道上可左右推动,以遮掩或露出大门。“掩格仔”既遮阳又通风,既可挡住外来的窥视,又不影响从屋内向外观望。随着漳州人移居台湾,这种竹屏也东渡海峡,在台湾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室内布置
传统建筑祖堂在上,上下厅堂, 长辈居上,晚辈居下,男左女右,体现了对长辈的孝道以及男女长幼的分别。厅堂是家长起居和祭祀、接待宾客的场所,世传为朱熹所作的《家礼》云:“凡为人子者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有宾客坐于书院,无书院则坐于厅之旁侧),升降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房屋的使用有严格的长幼尊卑限制。
厅堂 旧时,前厅是奉祀神明和家长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正面摆一只长方形的香案桌(称“几桌”),中间供观音或其它神像,两边摆花瓶、时钟等,“几桌”后的墙上挂神像或名人字画,案前摆八仙桌,两边摆接待客人的太师椅。后厅的中间设神龛,龛中摆祖先的神主,龛前也有“几桌”,摆香炉等用以祭祀祖先,几桌前摆八仙桌和条凳。八仙桌祭祀时用以摆放祭品,平时也可用作饭桌。富家的八仙桌前张挂着刺绣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过节才挂桌裙。
卧室 旧时,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其中—般有床、橱、柜、桌、椅、脸盆架等,床前横—踏脚的长方凳,俗称“脚椅”,供脱履登床之用。大户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顶棚以挡尘土,前有透雕的横楣, 三面有“遮风” (围屏),后面的遮风上有一横排抽屉,其上可搁小的箱子。床上悬挂罗帐,两端放置床头柜。床的安放有诸多忌讳:床不得正对门口和镜子;柜不得正对床;床不摆在房间中央,床位上方忌开天窗,床头后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应与梁和檐平行,俗认为床“担楹”(与梁交叉)会闹穷,出现凶兆,如确实无法让避免担楹,则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搁一把扁担将梁“挑起来”。在大婚或乔迁安床的吉时,放上床板后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橱柜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妆台,较讲究的脸盆架上还有花框镶镜。
厨房 “灶脚”(厨房)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厨房一般设在厅后或“护厝”内,以免外人一进屋就看到。厨房里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讲究,灶口忌向东,俗语说,灶口向东财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饭的方向要与大门的方向相反,以免将饭往大门方向舀而财气外泄。
厕所 厕所当地话叫“屎?”或“仔?”。旧时,城镇里唯有富贵人家有才建有厕所,一般是在后花园或后埕的角落里盖间小屋,屋里埋一个边大缸,缸的上方搭一个架子,上设一个蹲位供人方便。缸边的墙留有—个大洞,以便从墙外掏粪。厕所边一般有个后门或侧门,专供下人和掏粪的农民出入。多数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两个带盖的陶缸,一个装尿,一个装粪。平时方便只用木制带盖的马桶,马桶多放在卧室内,在床边留一条“尿桶巷”,上遮一条布帘,有印花或绣花,比较讲究的再用一个大柜子将马桶隐蔽起来,柜子和房里的其它家具一样擦得很干净,可以当椅子坐,称为“尿柜仔”。乡下的农产多建有自家的厕所,一为方便,一为攒肥料。农村的厕所多建在户外,埋一个缸,缸口与地面平,上搁两条木踏板即成厕所。农村还有一种“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砖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墙围起来,上搁两条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裸露在外,可将厩肥、杂草等物填入沤肥。
门 门在传统住宅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门有大门、边门、厅门、房门、侧门、后门之分。大户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门,中间的大门常年关闭,仅在婚丧喜庆或迎贵宾时才开启,家人平常从大门两旁的边门进出,下人、掏粪的农夫、卖菜收破烂的小贩等则只能从宅后的侧门或后门进出。老式门多笨重,上下有轴,由石制的门框和门楣支持,以开启时发出大的响声为佳。大门多盖成门楼,称为“门屋仔”,门上方挂八卦图,有时还有姜太公像。边门或者各与大门垂直,或在门后设屏风、照壁挡住外面的视线。俗以为门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门高。
起居习俗
家庭 旧时,人们追求“五世其昌”的家境,四代同堂的家庭受到社会的尊敬。在大家族中,年长者或辈份最高者住在堂屋的左右厢房,次一辈份成员的卧室在堂屋两旁向前加盖的厢房。这类加盖厢房称为“护厝”或“护龙”。依需要可再向两侧不断扩建,内侧者称“内护”,外侧称“外护”,再外侧则名为“外外护”等,作为晚辈的卧室。
—早起来,晚辈须向长辈作揖请安。儿媳妇要给公婆端洗脸水,倒尿桶,然后沏茶敬奉公婆,富家是冲一碗蛋和桂圆肉汤,称为“甜茶”。信佛的人家清早要烧香敬佛,然后全家一起用早茶。在农村,妇女也要早起煮饭、扫地、挑水、洗衣、喂养牲畜,有的还要到菜园浇水、收菜。洗衣服时,须先洗男衣,后洗女衣;先洗长辈衣服,后洗小辈衣服;先洗深色,后洗浅色;先洗外裤,后洗内裤等。女裤不得晒在过道上,以免人从下面走过后晦气。夜间不能露天晒衣服,特别是童衣,以免冲犯夜游神。
旧时,漳州人家既昏便息,关锁门户,晚上临睡前晚辈向长辈道安。儿媳妇要为公婆整理床铺,放好蚊帐。虔诚的妇女上床前要燃—柱香祈祷神明。
禁忌 旧时,人们在居住方面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部与民间的信仰直接相关。古时“门”与“家”两字常连用成“家门”,可见门在家中极其重要,该地最恶毒的诅咒方式就是往人家的大门上泼粪便。平常白天大门要打开,“关门绝户”是不好的兆头。户磴(门槛)是门的一部分,因此忌讳人用刀砍,当作刀砧或站在上面,以致触犯户磴神。
不得穿草鞋进入屋内,因为只有身戴重孝才在家里穿草鞋。进入屋内不得打伞或戴斗笠,俗谓这样做预兆该房屋易漏雨。
床安置好后,不可随意搬动,床后和床底下忌堆放杂物。小叔可以坐上嫂子的床沿,大伯则不能坐在弟媳的床沿。床板—定要由奇数(阳数)片板组成,尤其忌讳四片和六片板,因为“四”和“死”音相近,而“六片板”正是棺材的别称。不可头朝门外睡觉,因为那是停尸的方式。
打扫室内时,用打扫庭院用的“轿梳”(大竹扫帚)会不吉利。扫地由内向外扫会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反之,若想驱除晦气,则须由内向外扫。打扫时亦不可将两把椅子对叠堆栈,以免有“收?nbsp;敝�印?BR> 人不能脚踩灶台,不能从锅台上跨过,灶前不能吐口水,不能往灶火上倒水、吐痰、擤鼻涕、小便,女裤不得拿上灶头,以免触犯灶王爷。不能将榕树、桃树、石榴树用来烧火做饭,因为这三种树木在民间被认为是神圣的。
平时讲话忌讳说“七日”、“百日”,因为那是办丧事的说法,长辈睡在床上,晚辈也不能在床前跪拜。夜间不能照镜子,以免作恶梦;夜间听见叫自己的名字不要随便答应,以免被鬼勾魂;日落后不可吹哨子,以免召来鬼魂或吵醒神明和祖先的灵魂。家中闹鬼,可杀白鸡祀之,或杀狗,以拘血淋祭四门。
飞鸟入宅是凶兆,但燕子到住宅内筑窝被认为是家业兴旺的吉兆,当地人常用木板护撑燕窝。
左眼皮跳,梦见牙齿脱落,均为凶兆,近期办事要格外小心。
在住宅内或忌讳栽种葡萄、玉兰、芒果、木棉等树木,以免对居住者不利。
建房旧俗
民间认为,建造房屋是家庭的百年大计,不仅关系到家庭生活的安全与舒适,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因此不能不十分谨慎从事。古人主张建造房子必须“先修刑德,后修福德”,“刑德”即找到好风水,“福德”指完善主人的道德。
漳州民间建房,首先必须选择新宅的位置,一般喜欢坐北朝南,屋前开阔屋后枕山,忌墓地和灾凶天殇的旧宅地。其次,要选择吉日吉时动工,农历五月是“恶月”,忌讳盖房子。最后要殷勤招待参加建筑的上木匠师,每逢初二和十六“做牙”日,都要宴请工匠和前来帮工的亲友。旧时,有的工匠若对房主不满,就会以剪纸人、埋木偶或用其它符咒诅书使住宅出现“闹鬼”、发怪声等怪异现象,俗称“做窍”。
在兴建宗祠、寺庙或豪宅时,为保证质量,通常会请两伙工匠合建,以中线为基准向两侧建去,以比赛建筑技术水平。
房主、工匠在建筑过程中都必须遵照“理路”(习俗规矩)行事。
看风水 在建房前请“地理仙”(风水先生)择地,选址之后,地理仙还须用“罗经”(罗盘)测方位,根据山势走向和房主的生辰“八字”确定“分金线”和朝向。灶台、门槛和天井涵洞等也要请地理仙摆罗庚确定。有的地方选好房地后,要去祭拜土地公,卜问房址和朝向是否吉利。大门忌面对屋顶、柱子、烟囱以避“冲顶”,忌直冲巷道以避煞气。大门若与邻家正面相对,俗称“正冲”,对两家均不利,特别是门小的—方更受其害。
房屋的布置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房门连成一条直线,以为会守不住财,门也不能与窗相对,以免对居住的人不利。窗不可比门大,以免“眼大于口”不吉。
动土 动工建房之前,在正厅址处立—“福德正神”的木牌,燃香报知“土地公”以求吉利,俗称“报土”。店主择吉日请有身份的人挥锄破土,同时呜炮迎喜,备猪头三牲和香烛拜献土地公,简单点的是用茶、茶点和纸钱祭拜。有的地方祭拜后,要请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一敲,称为“动土”。同时将“寿金”(冥纸的一种)埋到地下,并焚烧祭拜时一半,寿金(另一半留谢土时用),燃放鞭炮。
旧时,破土要撮土为香祀“杨公”(传为唐僖宗朝司掌灵台地理事的国师杨筠松),以避“土煞”。建房的工匠还要祭拜祖师爷,木匠拜鲁班先师,泥水匠拜鲁班的妻子“荷叶先师”等。破土之后,再根据甲乙双方的需要和天气条件随时正式动工。动土时,忌讲不吉利的话或发生口角,以免将来住入新房后不安宁或家人多口角。
动土后,土木工匠即开始动工。从此每逢初二、十六日都要祭拜土地公,直至房屋落成。
奠基 下地基时,要以三牲斋果祭土地公,掘地数尺再填上泥石,有的地方还要根据建房规模的大小,在大厅中央奠五个或三个尖头向上的小石子,称为“奠台石”。奠台石要排成“一”字形,中间高两头低,表示人丁兴旺。除了挖开土砌上条石的墙基外,还要将整个房屋的地基夯实。
夯墙 地基砌完后,要择吉日夯墙。上墙枋(夯墙版)夯土之前,房主备几碗甜汤圆及几双红筷祭墙枋,并放鞭炮预祝施工顺利。除了雇请少数木匠和泥瓦匠外,房主要多请亲友族人,俗以为帮工的人越多越吉利。
上梁 建房过程中,上主梁的仪式最为隆重。房主择吉日燃放鞭炮,送红包和毛巾,请木匠师傅唱吉利话开斧。主梁制成后,在上面贴红纸或扎红布,画上八卦或写“升梁大吉”或挂上米筛待用。在上梁之前,禁止孩童跨坐梁上,尤其忌讳妇女从梁上跨过。
上梁要择吉时(多选在半夜或黎明前,以避免白天人杂,容易遇上不吉利的事),时间选定后,房主遍告亲友,届时,亲友会各带贺礼前来赞助,贺礼有牲醴、香烛、灯笼、红彩绸等。
临上梁时,要在梁檩上贴红纸写的横披、竖联,内容大概是“吉星高照”、“上梁大吉”、“紫微驾到”、“万年宝盖”之类。用三牲祭梁,或以糯米红圆敬杨公、墨斗公(鲁班),宅基地不干净的要杀白公鸡“制煞”。然后在主梁中间披上红罗布,悬一小袋亲友送来的五谷种籽,象征五谷丰登。红布两头挂一对红灯笼,象征人丁兴旺。有的还在梁上放铜钱、寿金、五谷之类,谓之“压粱”。
良辰一到,房主、工匠洗手洗脸,木匠的斧头也系上红布,房主燃香请神,敬土地神。上梁时,官绅之家要念“上梁文”,—般人家只由主事的木匠口诵成套的吉祥辞令,求神保佑施工顺利和家宅安宁。土、木匠师在墙上分立两端,将主梁吊上屋面坡墙上端的垛口,用水平尺校平后安好梁,同时齐声高喊:“添丁发财啊!年年春(有余)啊!”侍立的工匠随声应和匠师的吉利话。主梁安好后,木匠要手拿斧头和凿子走到梁上封粱、祭酒。有的还要从梁上向下抛撒糖果、米芳、花生、红枣、桂圆干之类食物,让围观的人抢拾。上梁时,忌讳服丧的人和坐月的产妇在?nbsp;?BR> 上梁毕,房主要祭土地公,放喜炮,给上梁师傅红包。摆酒席宴请工匠和帮工的亲友。席上,土木师傅为上宾,房主的母族和妻族尊长稍次,所有的泥工、木工都应宴请,以表谢意。
造门 制作门时,房主和木匠要按写在纸上的“门金”的八个字来确定门的尺寸。安装门之前,要择日点香烛祭拜土地公,并在石门楣的两旁各压一块红布。装好门后,要在大门槛前摆荐盒、果晶、香烛祭拜神明。
造灶 造灶须择古日,备供品祭灶神,礼拜祷告,燃烧寿金,祈求造成的灶:省柴薪、煮食物快熟,清洁卫生,合家平安。烟囱用砖砌成,顺着墙升到户外,在灶头与烟囱的连接处做一个小神龛供奉灶君。灶口忌朝东和朝北,俗谓这两种朝向会导致贫穷。建灶时,忌讳孕妇、产妇或服孝的人在场观看。旧时,建新灶的几天内不接待客人,家具也不外借。
安门 新房竣工后要举行“安门”仪式,就是遍贴门联楹联,在所有的门上都贴上符咒,并在大门上方挂一个米筛或在正中贴—小段柳枝。以防鬼魅进屋。旧俗新房建成后就要住人,若一时搬不了家,也应在房间放几件衣服,以示有人居住.谢土之后,房主要宴清工匠和所有帮工的人。喝酒前,房主给工匠和帮工送最后一次红包,而亲友和宾客要给主人送贺礼和红包。
挖井 “进灶不全”是传统建筑理论所谓的“五虚”之一,是房屋格局的一忌,所以只有条件,人们都要在家中挖一口井。挖井须择吉日并祭拜土地公。耕完工后要加血,并内放不竭。
谢土 新宅主体工程完成后,应在当年立秋后立冬前祭祀土地神,称为“谢土”,就是感谢土地爷在建房过程中所予的保佑。谢土时要焚烧建房过程中祭拜的“福德正神”木牌,在正厅的香案上正式供土地公神位。谢土的祭品和报上时用的一样,还要到士场撮土少许,在新宅当院设供焚香致祭,祭毕将土送回原处。
乔迁
迁居是家中的大事,称为“入厝”,其仪式甚为繁复。若要迁入旧宅,需对旧宅作彻底的打扫,必须用扫把旧宅的每一处(包括屋顶)都扫过一遍,以扫除晦气。若旧宅发生过灾凶死人或所谓“闹鬼”等事,必须掀掉屋顶重盖瓦片,称为“见天大吉”。
入宅定居,要择吉日吉时,民间以乙亥日为一龙入宅,主富贵平安、六十年大吉,为最佳乔迁日。己巳、辛未、庚辰、己丑、壬寅、乙未、庚戌等七日为七龙入宅,主招财进宝、四季大吉。入宅时,忌讳与外人相遇,故多选择子时、寅时。
入宅之前,户主备保家灯(马灯)一对,象征出丁;炉灶一只,象征兴旺发财。同时要做红龟裸,杀鸡宰鸭,答谢神明。娘舅(漳州称“母舅”)是必须出场的人物,俗谚云:“请母舅,甲会富。”良辰一到,全家依长幼排成一队,人数忌四、六、九(可以亲戚凑数),主人带着家中的金银财宝,手捧斗灯(米斗装谷子,内竖一镜一剪,主点香烛)列队首,母舅挑鼎(圆底锅)、柴、米和自旧灶引火点燃的木炭炉及灶君香火,主妇将金银首饰带在身上,挑着桶箍(细篾条)或牛担(牛轭),其余的家人口袋里也都装着钱,而且不得空手,应拿菜刀、拨火叉、锅铲、扫帚、畚斗等用具随后,象征将财气带进新宅。
到达新居后,母舅打开大门,众人鱼贯进入新宅。跨进大厅、卧室、厨房时,户主都要高声诵吉辞,众人随声应和。主人将斗灯放置在厅堂的几桌上,恭敬地安放好祖先的牌位,主妇将桶箍或牛轭挂在门楹上,全家往炉里添炭,将炉火扇旺,烧饭、炒韭菜,并以三牲、米棵、红汤圆等在厅堂祭拜祖先神明,燃放喜炮。
人宅的第四天要举办宴席,亲友携礼品、红包、喜炮、贺联前来赴宴。席上以母舅位为最尊,贺联也以母舅联为最显。如果迁居结合兄弟分家,各家媳妇的娘家要备菜刀、蒸笼、扁担等家庭用具,并挑棵前来协助女婿建立新家。小舅子进门要帮姐夫挑满一缸水,并投入十个铜钱,使水外溢,象征财如泉涌。在乔迁的日子内,忌听到不吉利的话和摔破碗盘之类用具。
制煞镇邪物
民间以为,房屋位置不当(如面对巷道、山尖等,或大门面对屋顶、柱子、烟囱因而被“冲顶”)就会犯煞气。如果房屋位置和朝向不好改动,住户多将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石碣嵌在墙角以镇煞气。也有在屋顶搁一“糖霜漏仔”(旧法制冰糖的陶制容器),或在屋檐上挂竹篾编成的圆框或镜,或在门楣后搁牛轭或红朱笔来“制煞”。如果大门与邻家的门正冲,则要在门内垒筑一堵影壁墙以挡邪。朱砂、桃枝、铜镜等用以驱邪镇妖。也有在房屋的顶脊上竖一块“李广将军箭”的模型瓦砖,用以镇邪。
在大门的门楣上安一个木制衔剑的狮头或木制的八卦太极图,或用木板书写“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在门楣正中悬一面镜子或龟壳、剪刀,都是为了照妖制煞。在大厅的门上放置牛担(轭),象征兴旺有力,有事敢担当,有镇煞祈禳的含义。
招祥进财 民间以少许五谷、毛笔、铜钱、朱砂、桃枝、铜镜等物用布包裹,钉在房屋中间的脊檩上,五谷为祈求五谷丰登,毛笔为祈求子孙聪明,铜钱为祈求财源广进。在大门上挂龙眼叶或新的竹筷,或在照壁上书“对我生财”、“吉星高照”等字样,都是招吉祥之意。
漳州人在门楣上标明户主的郡望,在门框或大门上镌刻或书写郡望的对联,则是六朝时代讲究门阀的遗风。第四节行旅 漳州地处海滨,漳州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明代后期,“漳人多造巨舰,向远夷作贾客”。当时,漳州人以九龙江北、西两溪通舟楫,直汇汊河,入海通商。“富商巨贾,捐亿万,驾艨艟,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篷,约千寻之修缆”,载货到东、西洋各国贸易。境内多丘陵沟壑、高山急流,海上又风云莫测,故有“行船、走马三分命”的俗语。但漳州居民素有开拓进取精神,一有机会他们就背起行囊,勇敢地闯向外面的世界。
远行序事
择日 旧时出远门,先依“皇历”择定启程日期,向祖宗和神明祷告问卜,祈求保佑行旅平安顺遂。俗谚云:“七不出,八不归,初一、十五不来往。”忌农历初一、十五出门;农历逢七日不出门,逢八日不入门。正月要过初五方能出门。
旧时,出远门之前要洗手净身,祭拜祖先神明,求得香灰,出门时随身带走,以求护身。到了外地的住处将其供奉起来,按时礼拜以保平安。为防止到异地后水土不服,从家里带少许米和少许水装在瓶中带走,到目的地后,混入客居地的水和米中,俗以为这样就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保证身体健康。也有人出门带一点米和盐,认为“盐米”能保平安。
送别 亲人要出远门那一天,家里和亲友会煮甜线面、鸡蛋为其饯行。行客也要回赠红糖以示不忘家人亲友的厚意。
归来 出外归来,家人在门口烧一把干草让其跨过或放一串鞭炮表示庆贺。进门时家中要点上红烛,煮甜线面和鸡蛋给归者吃。归者首先要向长辈请安,祭告祖宗,然后登门向亲友致谢并赠送礼物。亲友往往回赠线面、猪脚、柑桔、蜜饯等礼品,或设宴接风洗尘,称为“下马”。带香灰出外的人归来后要到原寺庙答谢,还愿。
旧时番客(华侨)从海外归来,为表示自己不忘本,多脚着草鞋走进家门。亲友同样为其接风洗尘,称为“脱草鞋”。华侨则逐一回赠从海外带回的礼品,其中以送针线最为诚挚,寓意穿针引线,牵来带去,情谊绵长。
从外出远门到归家不能刚好七天,因为七天是给死人“收灰”的日期,属办丧事的术语。
旅行禁忌
旧时,出门人脚穿草鞋,肩背包袱、雨伞,自认“出门人矮三分”,又相信“路在嘴上”,所以在问路、过桥、摆渡、投宿时都要出语谦
和,凡事忍让。同时要注意人乡随俗,不违犯当地各种禁忌。
出门前忌与家人拌嘴。远行前忌洗脚,否则夏天会越走越热,冬天则越走越冷。
妇女不可单独出门,如果有事必须出门,富者以肩舆,贫者以布裹头,男子导以往,不自行。
出门乌鸦当头叫主凶,要马上返回。丈夫出门当天,妻子梳洗打扮会被视为生离死别之举。俗谚云“穷家富路”,出外忌讳吝啬,要舍得花钱,以免“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夜间走路不得回头,不得吹哨,听到别人叫喊,不得轻易应声,走夜路或山路时,同伴交谈不得互叫姓名。
路上投宿,要找店名比较吉利的客栈,不能住宿在死过人的房间,尤其忌讳住在曾有人上吊而死的房间。看见鬼影,要朝其吐口唾沫或撒泡尿。
上山、人林不得吹口哨,听到喜鹊叫是喜,可放心前行;听到乌鸦叫,要骂声“乌鸦狗齩(咬)”,并大口吐痰。路上遇到动物(路上鸟、路边鱼)不可捕捉,更不可食用;被鸟屎滴到身上,要拿瓦片或石头揩掉并抛向空中,口念吉利话以解晦气。看到蛇交尾要拔下一根自己的头发或扯掉衣服上一颗纽扣;遇见蛇脱壳,要立即脱下外衣,并说:“蛇老蛇脱壳,人老人归国”,才可逢凶化吉。
漳州旧时的规矩是:在狭路上应将安全好走的一边让给妇女和老弱病残者走,空身的给挑担的让路,挑轻担的让挑重担的,挑担的让扛抬的。
行旅之人喜结伴而行,以便彼此照应。旅居他乡异国的人也常结帮,以便互相帮助,组成同乡会、宗亲会,且多有会馆。出门人在外
一时生活无着,可到同乡会馆“浪帮”(投靠),暂时解决食宿问题。
旧时,出门旅行的人以及脚夫、赶车人、汽车司机等,常随身带寺庙里的香灰、符咒或进香朝圣的香袋以“避邪”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