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的提出者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对论(英语: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经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扩展资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对论
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空间、时间“操作”定义和相对性原理 爱因斯坦通过重新考察物理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本身的性质来处理前面提出的问题。他强调了早先由恩斯特·马赫所表达的这样一个观点,即:在物理学中概念必须基于它的测量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由此作了如下分析: (1)为了测量相对于观察者的一个静止物体的长度,读出一根米尺上的终端标记这种通常程序是清晰明了的。为了测量对一个静止的观察者来说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读出在那同一地点上一只钟的时间差(time off)这种通常程序也是清晰明了的。 (2)测量在两个不同地点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要求有一个确定的约定以安置或校正两地的时钟。校正时钟的一个方便的程序如下。从A点在时间tA(A点时钟上的时间)送出一束光给B点,在时间tB(B点时钟上的时间)到达B点,而在B点通过一面镜将光束返回A点,到达A点的时间是t’A。A点和B点的时钟都加以“校正”,使其读数有这样的关系 因此,在A和B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就由在A和B的时钟读数使tA=tB来加以定义。 (3)现在,为了测量相对于观察者以速度v运动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制定这样的标准,即在米尺上的客体(客体是静止的)的两个终端标记的读数必须按照相对于观察者校正的A和B两点上的时钟同时读出,即tA=tB。这个同时性只是对那个观察者而言的;对于身处物体之中的观察者来说,按照他自己使用相同的标准校正过的时钟,上面所述的两个终端标记的读数并不是同时的。因此,同时性概念是“相对的”概念,它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①经典的绝对时间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不是独立的,它们通过它们的测量定义彼此联系在一起。 与空间和时间这些概念一起,爱因斯坦引入了相对性以下的问题,如: (Ⅰ)斐兹杰惹“收缩”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Ⅱ)时间膨胀,多普勒效应; (Ⅲ)速度相加; (Ⅳ)麦克斯韦方程在洛伦兹变换下的不变性; (Ⅴ)相对论性动力学,等等。 以上都是洛伦兹变换的一些简单而直接的推论。它们现在对每个物理系的学生都是熟悉的。对这些内容我们就不再在这里作深入论述了。 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对所有作匀速运动的参考系都具有相同形式,确切地说,并不是新的,它在此前已为H.庞加莱猜测到了。洛伦兹变换的数学公式当然也在不久前为洛伦兹建立了。但是,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分析以及它们的操作定义乃是关键性的步骤,它们给了形式的洛伦兹变换以物理意义,在这些方面,爱因斯坦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幸的是,这一点并没有被广泛地理解。例如,著名的应用数学家E.T.惠塔克,在他的《以太和电的理论的历史》一书中,写到了洛伦兹和庞加莱的相对性理论。在差不多50页的篇幅中,只有无关紧要的三处提到爱因斯坦的名字。它只采纳了洛伦兹本人所承认的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关键性贡献。 相对论的哲学方面,即强调对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的批判分析,以及这些概念定义的操作观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正像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这种态度正是海森伯新量子力学出发点的指导精神,而且事实上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哲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种量子力学中的哲学后来成了爱因斯坦本人所不能接受的了。 4.广义相对论 概而言之,广义相对论就是使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即匀速相对运动的系,其中力学定律均适用)推广到任意运动的系。这意味着在任意的时空坐标变换下物理定律保持不变。以数学形式表达,用洛伦兹变换描述的狭义相对论使四维空间间隔ds2保持不变,即, 其中x1=x,x2=y,x3=z,x4=ict。这是对普通三维空间的一种普遍化,三维空间间隔为 ds2+dx2+dy2+dz2 现在在微分几何学中,我们已有了一种普遍的非欧(黎曼)空间,对于这种空间,我们已讨论过全等性(congruence)概念是不适用的。ds2一般地由以下公式给出: 这里的gμν是x’s的函数。张量gμν被称做度规张量,由它定义空间几何学。一个ds2能够通过坐标变换而变换成对所有的点xμ有形式 的空间被说成是平直空间。欧氏空间就是一种平直空间。如果ds2不能被变换成这种形式,那么这种空间就可以被说成是弯曲空间。如果从这些定义中得出空间的平直或弯曲性质是空间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那么也就能得出,不存在能够把一个弯曲空间变换成一个平直空间或者反过来也一样的坐标变换。用数学语言来说,一空间的曲率是由一张量描述的。如果曲率张量在一个坐标系中是恒等地非零的,那么它在坐标变换中依然是恒等地非零的。 在物理学中,用张量方程的形式表达的定律是按定义张量的坐标变换从一个参考系变换到另一个参考系的。这些变换把相同空间中的不同参考系联系起来。洛伦兹变换把赝欧氏四维空间中的不同惯性系联系了起来。但从一个惯性系出发,对于平直空间中的被加速的系,至少存在一个参数变换群(这是由C.莫勒、吴大猷和李荣章发现的)。因此,在平直空间有“广义相对论”是可能的,虽然对于任意被加速的系来说涉及弯曲空间。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物理定律在所有任意运动系中都是不变的(即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这个陈述的分量在于“相同数学形式”一词。为此目的所用的合适数学工具是张量微分。 一个张量的变换性质(其中矢量是一特例)是由坐标的变换定律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必须具有在坐标变换下的变换性质,并且总能用张量形式加以表达。一条物理定律是物理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它能被铸成一个张量方程的形式。一旦这样做了,它在坐标变换下的不变性(为此需首先定义张量的量)就自动地得到保证(一个基本的例子是麦克斯韦场方程的洛伦兹不变性,方程都能以张量形式表达,所有场量都是按照洛伦兹变换的张量变换)。在某种意义上,狭义相对论普遍化达到任意运动系是一个大胆的,但却是十分自然的步骤。 向量代数是吉布斯在相对论之前发明的,张量在电磁学理论和连续介质物理学中已被应用。甚至张量演算--所谓绝对微积分--也已在广义相对论之前的微分几何中得到发展了。但是张量在物理学中使用的充分重要性只有到了相对论才被充分认识。在相对论中,它不是单纯的优美形式体系的问题;它是处理与广义坐标变换有关的协变性概念的自然数学语言。 5.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根源可以说基于他这样的认识:对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来说,参考系的加速度效应是与引力场的效应相同的。伽利略对教堂里的单摆和比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的观察已经给出一个暗示,即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等价的;而厄缶1890年和1909年的精确测量确立这种等价值达1/108的精度。R.迪克1961年的更近期的测量确立这种等价值达5/101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等价原理”,即对在一个被加速的参考系中的物理现象的描述与对在引力场中的一个惯性系内的物理现象的描述是等价的。从这一点出发,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即按照牛顿理论在一个引力场中的运动可以被看做是在一个适当的加速系中的“自由运动”(即无引力场)。第二步就是用一个四维弯曲空间来描述这个加速系,四维弯曲空间的度规 代表任意时空变换(即洛伦兹变换不再限制在平直空间)。 在深入讨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以前,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经典物理学基础中的空间概念。在那里,三维空间直观上被当作是欧氏空间(即“平直的”),而时间是绝对的。甚至当时间与空间合并成狭义相对论中的四维空间时,这四维空间依然是平直的(或是赝欧几里得的,因为在ds2=dx2+dy2+dz2-c2dt2中的符号不同)。在经典动力学中,为了描述平直时空中的行星(和其他)运动,设定一个引力场是必需的;因为若无各种引力,运动就将直线进行。这就是牛顿理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为了代替欧氏空间是物理空间这一先验假定,爱因斯坦提出,物理空间不是一种抽象空间,而是受物质(能量)所制约的,即物理空间有一种为度规张量gμν所规定的几何,它本身受宇宙中物质(能量)的分布所支配。这种几何学可以说已经包含了物质分布的性质,而且空间在微分(或仿射)几何学的意义上是被弯曲了的。在这种空间中的自由运动就取代了“在欧氏空间中的引力场中的运动”。 我们将对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牛顿理论中的相应思想作一个最简单和最清晰的对比。 有时,人们把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说成是几何化的理论,即用一种几何学理论(在弯曲时空中的自由运动)代替牛顿的动力学理论(在平直欧氏时空中引力场下的运动)。人们还认为,爱因斯坦理论始终是一种对描述的纯形式改变,理论是有意义的,但并不真正深奥。然而,爱因斯坦理论并非对描述的纯形式的改变;它导致了三个著名的问题,并对其作出了与牛顿理论不同的预言,这就是引力红移,太阳(或任何大质量的物体)引起光的弯曲,以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所有观察似乎都与爱因斯坦理论的预言相一致。 参考资料: http://allastronomy.lamost.org/html/bencandy.php?fid=35&id=1488
相对论是一种理论,不是谁发明的。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它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定,在目前实验的观测下,物体的运动与相对论是吻合很好的,所以目前普遍认为相对论是正确的理论。
相对论的提出者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对论(英语: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经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扩展资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