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出现结晶,说明是真正的蜂蜜,是好现象。
其实,蜂蜜结晶是蜂蜜存放时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真正纯天然的蜂蜜都会结晶,蜂蜜是葡萄糖和果糖的饱和溶液,当处于适合的温度时,葡萄糖结晶会不断增加,最后成为结晶状态。
蜂蜜的结晶温度为13℃左右,水份含量低的蜂蜜会出现整瓶结晶的情况,而水份含量高的蜂蜜,由于葡萄糖粒沉底,会形成"半结晶"的状态,所以大部分纯蜂蜜都会结晶,但也有些特殊的蜂蜜不易结晶,例如洋槐蜜、枣花蜜、紫云英蜜。
蜂蜜结晶改变的只是它的物理形态,其本身的营养价值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即使结晶后也不会影响蜂蜜的营养价值,蜂蜜结晶是其中的葡萄糖从蜂蜜中分离出来产生的结果。
在购买蜂蜜时我们可以注意,一般纯正的蜂蜜含有大量果糖,因为果糖分子量较小,所以结晶一般是淡黄色,洋槐花蜂蜜结晶后一般为纯白色,仔细观察会发现既柔软又有黏性,而添加了白糖的蜂蜜一般是不会出现结晶的,因为白糖分子量较大,所以很难出现结晶现象。
蜂蜜结晶的影响因素现在蜂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营养丰富,由单糖类的葡萄糖和果糖构成,不需要酶的分解,而被人体直接吸收。经常吃一点蜂蜜有助于润肠通便、滋阴润肺、预防儿童贫血,而且多吃蜂蜜能防止皮肤皲裂,如能坚持长期内服再加上外敷,有助于爱美的女性朋友美容护肤。
但是,经常买蜂蜜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买回来的蜂蜜在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结晶的现象,尤其在冬天,这种现象就更明显。很多人认为蜂蜜结晶就是蜂蜜不够纯正,是里面加了太多的白糖造成的。那么,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营养师是怎么来解释蜂蜜结晶的现象的。
去年年底我给妈妈在网上买了两瓶蜂蜜,因为正值冬天,气温比较低,买回家不久,蜂蜜就开始结晶,妈妈打电话给我说我上当受骗了,说蜂蜜掺了白糖。我当时也没多想,就说要妈妈放一边就是。今年年初我表姐来家里给我妈妈拜年,我便给表姐看了那两瓶蜂蜜,我表姐是一位营养师,经过百家的判断,两瓶蜂蜜都是真蜂蜜。她说并不是结晶的蜂蜜就是掺了假,然后告诉我们如何分辨蜂蜜的好坏。
如果是真蜂蜜,其实结晶的反而要比不结晶的品质要好,纯度更高一些。这是因为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会形成葡萄糖晶体,而真蜂蜜的葡萄糖比例会更高,那么里面就特别容易结晶。
蜂蜜都会有结晶的。所以不能单凭有无结晶判断蜜的质量。
纯蜜的结晶黄白色,细腻,柔软;假蜜的结晶粗糙,透明。
蜂蜜识别方法----
看颜色--
真蜂蜜颜色呈透明或半透明色。
真蜂蜜中因含有一些蛋白质、生物酶、矿物质和花粉等成分,所以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
假蜂蜜由于是用白糖熬成或用糖浆冒充,故色泽鲜艳,一般呈浅黄或深黄色;
看形状--
真蜂蜜呈黏稠液体,挑起可见柔性长丝,不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黏度小,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在暴晒后真蜂蜜变稀薄。
假蜂蜜无变化或更黏稠。若蜂蜜极稀,容易流动,则可能是掺了水的;
看标签--
有一些蜂蜜产品的配料表中注明蔗糖、白糖、果葡糖浆等成分,而纯正的蜂蜜产品不允许加入这些物质。
闻味道--
真蜂蜜气味纯正、自然,有淡淡的植物味的花香。
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或水果糖味。
你好,夏天气温高,蜂蜜不易结晶;冬季气温低,蜂蜜容易结晶。有些蜂蜜本身易结晶有些则不宜结晶。有些人对蜂蜜结晶有误解,认为一结晶就是假蜂蜜或掺假的,这是不正确的。蜂蜜结晶呈鱼籽或油脂状,细腻,色白,手捻无砂粒感,结晶物入口易化。掺糖蜂蜜结晶呈粒状、手捻有砂粒感觉,不易捻碎,入口有吃糖的感觉。新鲜蜂蜜是黏稠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朦胧而混浊,逐渐结成固体,这就是蜂蜜的自然结晶,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
蜂蜜结晶的实质是葡萄糖的结晶,因为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性质,而蜂蜜又是葡萄糖的过饱和溶液。
结晶是蜂蜜的天然且固有属性,只要是蜂蜜就没有不结晶的。这一极其简单而平常的现象本应真实原本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但在市场上,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大都不结晶(偶有结晶也呈不正常状态),而大量的不结晶「蜂蜜」又起到了客观上的暗示作用,以至于不少消费者竟据此来辨别真假优劣,让人深感困惑。导致很多人认为,结晶的蜂蜜是假蜜,是因为加入了糖。这是天大的误解,加了糖的蜂蜜反而不易结晶。结晶并不影响蜂蜜的质量,相反,结晶部分多的蜂蜜比少结晶的品质更优。
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在贮藏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有结晶析出,产生分层或成固体,从而影响蜂蜜的感官性状及商品货架性能。商家就投消费者所好,对蜂蜜进行加工(破晶核工艺),通常用200目以上的滤网滤除大量的蜂蜜结晶核,通过77度以上的加热温度使之融化以去除,使之不结晶或少结晶。还有的不良厂家在蜂蜜中直接掺入麦芽糖浆使蜂蜜永久不结晶!
选购蜂蜜时一定要注意,绝对不结晶的蜜是假蜜、搀假蜜或经过特殊处理的蜜。个人吃的是妃凡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