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口水,在医学上称之于“唾液”,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疳症”。但是疳症有三种,如:疳症、口疳流水口烂、口疳流水亦眼障泻痢。疳症是由唾液产生,口腔内有三大唾液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无数个分布在唇、夹、腭、口底粘膜的小唾液,唾液中大部分为水份,还含有一定的定粉酶和蛋白,唾液主要有湿润口腔,便于吞咽,帮助消化的作用。据则定,正常成年人,一昼夜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正常情况下,人们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初生婴儿则于脾热而心热,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一般不会流口水。4个月后,由于开始添加辅食,唾液分泌增加,又没能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其心火,6个月后乳牙萌出,刺激牙齿上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时,小儿天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形成,过多的唾液就不会自主的从口角边上流出。这时,如果没有或不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无法控制心中之火,则脾火更旺,湿热上蒸,而口流涎不止。其方用如下:
芦荟:清热通便,杀虫。治热结便密,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治小儿诸热疳症热。芦荟,入厥阴肺经乃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乃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粉,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至移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羸瘦怯弱者多也。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咳嗽,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黄连: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泻心火,心下痞。《汤液本草》:“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火,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薄荷: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纲目》:薄荷,辛热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眼目、咽喉、啮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疠,疮疥为要药。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清,淋浊,惊悸,健忘。《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小儿流口水,在现代的医学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上面已经说过,小孩流口水是心热,似乎脾热也。小儿心火上,导致流口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长大以后会有更多的后遗症,很难治愈。如早治疗,五至八天痊愈,不复发。 .
你好,小儿疳积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小儿疳积又称小儿营养不良,是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医认为,疳积为积滞和疳症的总称。
建议:您好
小儿疳积是中医名词
孩子的情况西医考虑缺乏微量元素的可能性大意见建议:孩子应该化验微量元素看看
如果是缺锌
缺钙积极补充对症治疗
再就是孩子的情况中医考虑有可能是脾胃虚弱造成的
建议去医院看中医调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