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024-12-29 14:17:0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饮食习俗:

1.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腊八蒜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3.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腊八豆腐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4.腊八面

中国北方腊八面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回答2:

腊八bai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饮食习俗:

1.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腊八蒜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3.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腊八豆腐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4.腊八面

中国北方腊八面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回答3: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腊八节,在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据我国古书记载,“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也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但并不喝腊八粥,至于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和佛教有关呢!
  据传,“腊八”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有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又累又饿,终于昏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赶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各种水果,这对于多日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之后,他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熬成粥来供佛。据宋代吴白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 “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的腊八粥。后来广大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下来。

回答4:

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七日七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回答5:

关于腊八节,有一段传说,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比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在29岁那年,舍弃了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有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饥饿劳累过度而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见后,就把身边所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吃了粥汤后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即静坐在菩提树下,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因他是释迦族人,故佛教徒们就把腊八这天称作佛道的“成道节”。从此以后,佛寺内常于“腊八”日举行诵经,还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统作法,煮粥敬佛,据说腊八粥(后来人们称作腊八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关于”腊八节”是什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来太早了!

在现有最早考证的夏朝就有记载。

夏朝时,”猎”与”腊”字不分,冬季十二月狩猎,猎物聚集而归,称为”猎祭”。《礼记郊特牲》记载:”合聚万物而索飨也,此日以”猎祭日”,十二月初八是也”。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清祀”,周代为”大腊”。因为在十二月,故从”猎祭””腊祭””腊日”的叫法逐渐至今天了。

上古时代,腊日这一天就有”祭祀门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仪式,以求来年吉祥。

后来佛教传入我国,佛祖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祭奠神灵,故把这一天定为”佛成道日”之日,也称为”法宝节”。这也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

中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范围太广泛了,除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十大国粹以外,民间习俗也是传承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至少一个或几个民间习俗节日。例如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十月的祭鬼节,冬至节...

腊八节日,简称腊日。腊是祭名,也代表农历的十二月份。

腊日的规定于腊月初八日是从汉代开始统一定下来了。在以前,腊日的规定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我们可以看看《说文》有记载。它这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数伏”是一样的概念,(但是数伏这个依据算是既定不变了)。

我国现存的《荆楚岁时记》清楚的写到:晋代后,作金刚,击腰鼓,逐病疫。民皆食杂粮粥,定初八曰”腊八粥”。

直到今天,”腊八粥”风俗延续不断。

杜甫曾作诗《腊日》写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又在《咏怀古迹》中有:”岁时伏腊走村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