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候的几个生活片断。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而这几种看法的主要分歧点则是本文的主题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的人就干脆将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持这几种意见的人都言之成理。在教学参考书中,常将二者并提,但没有明确分出孰轻孰重,只说“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事实上回避了文章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下面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几点看法。
(一)
所谓主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而要找出文章真正的主题,就应联系文章内容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其中主要的依据应是作品内容。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忆藤野先生,歌颂他的高尚品质。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来看,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课文一开始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经过一番波折后,作者终于到了仙台,一到仙台就受到“优待”,不但没有收学费,而且几个学校职员还特别为我的食宿操心。开始上课后,作者正式认识了藤野先生。开头部分虽然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出场,但是却介绍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即前因。
接下来,课文重点从藤野先生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几方面对他进行了刻画,使一位学者型好老师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教学注重艺术性,上课时注意语言的清晰度和情感性,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他生活俭朴,以至有一次被火车职员误认为是小偷。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真正贯彻实施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于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普通学生,他只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作者的日语可能跟不上讲课,所以观察了一周后,便开始替作者添改讲义,并长期坚持下去。他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发现学生有错一定马上纠正,绝不姑息;但他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而是讲究教育方法,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将学生单独找去指出其错误,并委婉说明理由。他热情诚恳,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周详,担心作者因为民族习俗而不肯解剖尸体,直到发现作者没有这个顾虑才放下心来。他治学严谨、勤学好问,为了解裹脚这种习俗会造成足骨怎样的畸形而不耻下问。他关心、爱护学生,分别时还对学生的将来殷殷期盼,满怀深情。这样的老师,谁能说不是一个好老师呢?藤野先生与魏巍名篇《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足可分庭抗礼而毫不逊色。
散文始终围绕着藤野先生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最后一部分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先生对作者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虽然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但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作者,使作者有勇气不断与恶势力战斗。如果说开头部分是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的话,那么结尾部分就是结识的后果。
第二、从文章的题目看,“藤野先生”这个标题本身已说明了文章的中心,以下的内容都是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与怀念这一中心展开的,藤野先生正是一位线索人物。而关于散文标题和主题之间的联系,我想是用不着我再多说了。
第三、从写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看,鲁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
首先,在叙述完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后,作者在文章结尾部分画龙点睛,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他这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文末收藏讲义和悬挂照片这两件小事也进一步加深了文章主题的内涵。
其次,本文被作者收进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曾明确说明过《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介绍说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内写的,在广州编定。当时他在段祺瑞政府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迫害下,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做教授,不久又因和同事冲突出走到中山大学任职。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极不安定,心情也很苦闷;因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开始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求一点安慰。可见,《朝花夕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作为这本以回忆往昔美好岁月为主题的散文集中的一篇,《藤野先生》不太可能是一篇作者希图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文章。
再次,鲁迅一直很重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分别多年后他还曾向人打听藤野的下落,可惜没有联络上。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向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去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可见他对《藤野先生》的特别关注。鲁迅要求加入这篇文章也正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由此也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如果说散文的主题是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则鲁迅的要求就有点不合情理,因为可表现他的爱国思想的文章多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特别要求加入这一篇。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过,刻画了一位正直无私,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对学生诚恳热情,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好老师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尊敬、怀念之情。
(二)
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有很多批评者都认为这篇散文是爱国主义之作呢?我想其原因大致不出以下两点:
第一、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中的身份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鲁迅自身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连他的敌人如胡适、陈西滢(即陈源)之流也不能不承认,更由于他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理解,早在解放前,他便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他盖棺定论的权威论断要算是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讲话了。在这篇题为《论鲁迅》的文章中,毛泽东精辟地阐明了鲁迅精神的特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鲁迅精神”,甚至将他抬高到“现代中国的圣人”这个可与封建社会的孔子相提并论的地位。当时抗日战争需要一大批革命先锋,而培养人才的重任陕北公学责无旁贷。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在此时此地发表的讲话,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甚至政治意义。他指出:认识鲁迅,首先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而鲁迅的文章则是“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论鲁迅》)。由此鲁迅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地位已确定无疑,是不可有一丝动摇的了。此后,鲁迅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研究的指导思想很少有敢于越伟人论断的雷池一步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鲁迅作品的教育下成长,以现行开明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讲读课文为例,中国现代小说、散文、议论文35篇中鲁迅作品就占了五分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的倒掉》);而以鲁迅为题材的课文也有三篇。选入课本的作品数量之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及,可见作家地位之隆。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批评者在研究鲁迅作品时,常常就囿于固有的观念,不管是什么作品,都将之与作家的思想性、革命性挂钩。例如与《藤野先生》一样被选入课本的另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鲁迅是“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的(《论鲁迅》),所以本文主题毫无疑义应该是抨击封建教育制度,这是许多批评者常坚持的观点之一。其实,我认为对于鲁迅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来说,不管分析他的什么作品,都无时无刻不忘在作品中寻找其战斗性的一面,而忽略其文学性,乃至选择性忽略文章的创作意图、主要内容,本身便已走上文学评论的歧途。分析作品应实事求是;忽视文本世界,在批评之先便已存在一种心理定式,这样很可能使批评者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不能自拔。
诚然,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感情,喜怒哀乐无不毕备。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有着比一般人更浓烈的感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冷”正源于他深沉而执着的爱。一篇《阿Q正传》,鲁迅用他像利匕首一样的笔将中国人的劣根性血淋淋地剥落出来展示给人看,然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鲁迅冷峻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是满腔沸腾的碧血,是一颗滚烫的丹心。
这样待人以诚的鲁迅,一位异国老师对来自弱国的自己付出了如许关爱,他怎能不感动,怎能不珍惜,又怎能不铭记于心呢?感于心自然要发于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将自己的心怀诉之于文字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便有了《藤野先生》的诞生。
其实,鲁迅与日本人民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1902年,鲁迅毅然东赴日本留学,这个决定的作出与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日本学习的大势有关。清末列强环伺中国,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曾有过同样遭遇的日本看来正是一个好典范。因此,孙中山、郭沫若、鲁迅等一大批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日本作为留学地。尽管救国理想触礁,鲁迅却与一部分日本人(如藤野、内山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与日本民间部分友好人士的情谊和鲁迅仇视日本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的立场并不矛盾,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散文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
持“爱国说”者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1)这篇散文是鲁迅在厦门大学写的,写作目的是回顾自己的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2)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表现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从鲁迅本身来找原因,认为如果说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则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关于第一和第三点,其实我想我在上文中已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言。关于第二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究竟是什么,其实看过《藤野先生》一文后便会对藤野先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点本身便已回答了文章究竟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个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有人将藤野对鲁迅这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理解成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甚至说是鲁迅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一点乍看言之成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当时的鲁迅只不过是涌向日本的无数留学生中的一个,并且也未曾鲜明地表现出自己内敛的爱国主义感情。这可从后来他同学的回忆中看出来,即使是直接成了鲁迅退学理由的幻灯片事件,“当时周树人也没有说过这件事”,“学生大体只是静静地看着”(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可见当时鲁迅并没有对人诉说自己的爱国情怀。而在文章中,他初到仙台就受到“优待”;开课一周,和藤野先生还不熟悉时,藤野就将他找去,开始帮他添改讲义。从时间上看,藤野是因为被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而开始做这些事的说法不太合情理。另外,藤野自述他对鲁迅的印象时说自己曾学过汉文,因此“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认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可见藤野自己觉得当时并未对鲁迅给予特别关照,充其量只是对鲁迅态度比较尊重;当然,这也更可看出藤野是一位好老师,他对学生充满热情,公平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并因材施教。至于他的专为鲁迅添改讲义,一来因为这是鲁迅回忆先生和他之间的事,并未涉及其他人,所以不能确定藤野是不是只对鲁迅如此;二来即使只对鲁迅如此,也是因为鲁迅来自异国,可能日语听说方面存在障碍以至影响成绩,作为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藤野看出自己学生症结所在,所以有针对性地施教,这种理解也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说他是因为被学生“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颜雄《〈藤野先生〉三题》),我觉得未免失之于牵强,似乎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人,使人物脱离了自身依附的时代、社会环境而被架高了。至于将鲁迅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列为使藤野感动的理由之一,则更是不了解这是日本人的一种饮食习惯、而以己心度他心所发的臆测之辞了。入乡随俗,想必一个中国人是不会因为别国人能吃米饭而觉得这很了不起的吧。
(三)
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千方百计与表现爱国主义感情联系起来,或者将表现爱国与主题相提并论、乃至取代主题,这种作法诚然不足取。但是,是不是本文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毫无关系呢?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鲁迅毕竟是一位“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毛泽东《论鲁迅》),用文章作为武器向他所憎恨的一切进攻,已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到他的骨髓之中。因此,即使是在《藤野先生》这样的叙事散文中,作者对丑陋、落后事物的憎恶,对祖国任人鱼肉,同胞麻木不仁状况的痛心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特别是这些表现他这种爱国情感的事件又直接与课文中心有关,不能不写;如果回避就会语焉不详,无法交待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开头作者怎样与藤野认识(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中间为什么与藤野分别(发现科学救国论的不现实而弃医从文,离开仙台)都与作者的思想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这些事件的阐述直接与中心有关,并不是鲁迅特别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国思想历程而写出来的(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详细记叙了自己看幻灯片时决定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如果采用“爱国说”,则与藤野先生相交的几件事都算是游离于主题以外了。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篇有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感情色彩的叙事散文,文章主要内容则是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过。教学参考书上采用了两条线索说,即明线(藤野先生)和暗线(作者爱国思想的发展)一起将材料组织在一起,也有一定道理,但到底稍嫌勉强。
此外,本文作者在开头将“反语”这一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讽刺“清国留学生”入木三分,简直可以当作修辞学教材中的经典例句,不由得人不拍案叫绝。这几句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有时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这可能也是批评者认为本文主要内容是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是我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一点看法。总之,我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为了怀念他留学日本时代的一位老师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散文的主题是为了赞美这位老师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先生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候的几个生活片断。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而这几种看法的主要分歧点则是本文的主题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的人就干脆将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持这几种意见的人都言之成理。在教学参考书中,常将二者并提,但没有明确分出孰轻孰重,只说“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事实上回避了文章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下面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几点看法。
(一)
所谓主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而要找出文章真正的主题,就应联系文章内容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其中主要的依据应是作品内容。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忆藤野先生,歌颂他的高尚品质。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来看,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课文一开始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经过一番波折后,作者终于到了仙台,一到仙台就受到“优待”,不但没有收学费,而且几个学校职员还特别为我的食宿操心。开始上课后,作者正式认识了藤野先生。开头部分虽然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出场,但是却介绍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即前因。
接下来,课文重点从藤野先生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几方面对他进行了刻画,使一位学者型好老师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教学注重艺术性,上课时注意语言的清晰度和情感性,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他生活俭朴,以至有一次被火车职员误认为是小偷。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真正贯彻实施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于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普通学生,他只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作者的日语可能跟不上讲课,所以观察了一周后,便开始替作者添改讲义,并长期坚持下去。他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发现学生有错一定马上纠正,绝不姑息;但他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而是讲究教育方法,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将学生单独找去指出其错误,并委婉说明理由。他热情诚恳,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周详,担心作者因为民族习俗而不肯解剖尸体,直到发现作者没有这个顾虑才放下心来。他治学严谨、勤学好问,为了解裹脚这种习俗会造成足骨怎样的畸形而不耻下问。他关心、爱护学生,分别时还对学生的将来殷殷期盼,满怀深情。这样的老师,谁能说不是一个好老师呢?藤野先生与魏巍名篇《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足可分庭抗礼而毫不逊色。
散文始终围绕着藤野先生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最后一部分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先生对作者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虽然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但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作者,使作者有勇气不断与恶势力战斗。如果说开头部分是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的话,那么结尾部分就是结识的后果。
第二、从文章的题目看,“藤野先生”这个标题本身已说明了文章的中心,以下的内容都是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与怀念这一中心展开的,藤野先生正是一位线索人物。而关于散文标题和主题之间的联系,我想是用不着我再多说了。
第三、从写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看,鲁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
首先,在叙述完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后,作者在文章结尾部分画龙点睛,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他这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文末收藏讲义和悬挂照片这两件小事也进一步加深了文章主题的内涵。
其次,本文被作者收进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曾明确说明过《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介绍说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内写的,在广州编定。当时他在段祺瑞政府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迫害下,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做教授,不久又因和同事冲突出走到中山大学任职。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极不安定,心情也很苦闷;因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开始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求一点安慰。可见,《朝花夕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作为这本以回忆往昔美好岁月为主题的散文集中的一篇,《藤野先生》不太可能是一篇作者希图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文章。
编辑于 6 小时前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笔记本 书-京东文具耗材,品质学习,优质办公
根据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笔记本 书,「京东文具耗材」简约美观,精致耐用,专注细节,,实用之选!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高考学霸笔记,400分咋考一本,读懂"高考出题规则"是提分关键
高考学霸笔记,成绩不理想,高考学会这些套路,立即提分,屡试不爽!高考学霸笔记,高考成绩提高到600分,知晓这些套路,你也可以轻松逆袭。点击查看
广告2020-10-03
藤野先生 读后感100字以内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格,还有对“我”的关爱,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读后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662赞·5,142浏览2017-11-26
藤野先生读后感600字
我很喜欢看书,且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这一本书。它使我获益良多,其中,《藤野先生》这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千。 《藤野先生》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一个过程。中国的那些虚伪的庸医,不知被他们败了多少条中国命,以及作者父亲病故的原因,他便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到日本仙台下定决心学医去,我为之感动。他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便名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生活自理有许些马虎,比如作者所闻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我读到这里,心里也没敢取笑藤野先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嘛! 但我所佩服他的点儿真正在于他的严谨治学,使我的心不由得为这个榜样澎湃。但那时作者比较任性,当他的讲义被被藤野先生收去检查时,发来的时候,便让作者不由得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不安和刺激——那正是因为讲义上所有错漏的地方都被藤野先生一一订正了!看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细心和责任心,我为之动容。还有一次作者被他叫去研究室,藤野先生说的那一句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多么伟大的老师啊!多么伟大的园丁啊!多么伟大的人类建筑工程师啊! 司马光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遇”。那位日本教师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更感动了中国灵魂! 学校:广东云浮市恒大中学七5班 姓名:伍欣欣 性别:女
351赞·31,573浏览2018-10-20
《藤野先生》100字读后感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希望采纳
301赞·832浏览2017-11-26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22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2赞·77浏览2019-09-24
求关于《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紧扣藤野先生来刻划,行文缜密,结构严谨。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远渡重洋,赴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以便学成归来好振兴自己的祖国。这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志向,远渡东瀛,来到了东京,目睹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有着说不出的厌恶和心痛。这些“清国留学生”,全然忘却了灾难深重,困苦不堪的祖国,却在异国风花雪月,安逸享乐。他们分明是一群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真是家门不幸。看到这些人,鲁迅先生就很痛苦,很愤懑,无法安下心来求学。后来,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同时,为了自己能潜心求学,学得真本领好报效祖国,就决定到别地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在去仙台的路上,鲁迅先生只记得两个地名。一个是日暮里,一个是水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日暮里”这地名,让鲁迅先生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也就让鲁迅先生想到了风雨如磐,任人宰割的祖国,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他忧虑,不安,痛苦,也许他还会想到那群不肖子孙和败家子的“清国留学生”,愤激之情充盈于胸际。 而“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明王朝一片丹心,誓死效忠明王朝,他这样做,是忠君爱国的体现。朱舜水的爱国思想,引起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共鸣,所以,他能记得“水户”这了不起眼的地名。 鲁迅先生到了仙台,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差。夜晚睡觉,他没有蚊帐,而蚊子又多,他只能用被盖把全身捂住,只留鼻孔在外面,“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竟然睡安稳了。”而吃饭的地方是兼办囚人的饭食,虽然后来换了个地方,可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鲁迅先生在写这段极其艰苦的生活时,是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写的,让人读之忍俊不禁。这就充分表明鲁迅先生不以环境的恶劣为意的。因为他到日本来,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求学,即学好医术,好回去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曾如他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鲁迅先生的求学将是何等的勤奋和刻苦。像这样的学生,在老师藤野先生眼里,自然是很优秀的了,对他也就会另眼相看了。我想,不仅是藤野先生,而且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这样做的。 鲁迅先生在仙台,还受到仙台医专的几位职员对他食宿的关心,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这是从正面来衬托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 接下来,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所作的直接描写,浓墨重彩,细腻传神。 文章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和有关掌故的介绍,刻划出了藤野先生是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好老师。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3.关心解剖实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这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这以后发生的匿名信事件,作者通过日本的“爱国青年”,这些有着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学生,因怀疑是藤野先生漏了题,鲁迅才考及格的,就写了封匿名信给鲁迅,学生干事还托辞检查鲁迅先生的讲义,严重伤害了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文章在这里通过“爱国青年”,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最后看电影事件,促使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那一次是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这就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惜别的原因。 像藤野先生这样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好老师,在鲁迅先生心里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话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文章结尾写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由此可见,藤野先生永远会给鲁迅先生精神上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
125赞·3,950浏览2016-12-01
在线课堂-双师在线快速提分-2节互动直播课
本月2699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在线课堂-双师在线快速提分-2节互动直播课
本月2699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靳东的戏路是不是太窄?
靳东自《伪装者》爆红之后,所接的角色类型也都大径相同,被深深冠有“老干部”的标签,只能说“成也萧何败
40条回答·1,479人在看
为什么学校老师都欺负父母离婚的孩子?
并非所有老师都会欺负
【一】恩师是让人怀念的,特别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老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鲁迅先生从他父亲的病中受到了影响,从而去东京留学。他从为父亲看病的中医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钱财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让他觉得失望,从而踏上了东京留学之旅!
但是,到了东京以后,他看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不顾国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风雅的丑陋行为!
从而,鲁迅毅然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他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下,鲁迅受益匪浅。从他添改讲义中,看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从纠正解剖图中,看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从关心解剖实习中,看到了他的热情诚恳;从了解女人裹脚中,看到了他可贵的求实精神!
虽然鲁迅在他的指导下懂得了许多。但从后来的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可能有的选择会从此改变你的人生!而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觉悟,麻木无知的国民。从而他意识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艺救国、科学救国才是根本治国的方法!
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而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立了一个新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历史!
从这课当中,我们不难知道,鲁迅他所表达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国,就必须先改变人民的思想!
确实,一个人如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根本达不到国家的人才标准。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勤奋好思,求知欲强,那必定会为祖国的建设增添光彩!
想想自己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
把握现在,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二】
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恩师是让人怀念的,特别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老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鲁迅先生从他父亲的病中受到了影响,从而去东京留学。他从为父亲看病的中医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钱财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让他觉得失望,从而踏上了东京留学之旅!
但是,到了东京以后,他看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不顾国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风雅的丑陋行为!
从而,鲁迅毅然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他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下,鲁迅受益匪浅。从他添改讲义中,看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从纠正解剖图中,看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从关心解剖实习中,看到了他的热情诚恳;从了解女人裹脚中,看到了他可贵的求实精神!
虽然鲁迅在他的指导下懂得了许多。但从后来的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可能有的选择会从此改变你的人生!而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觉悟,麻木无知的国民。从而他意识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艺救国、科学救国才是根本治国的方法!
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而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立了一个新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历史!
从这课当中,我们不难知道,鲁迅他所表达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国,就必须先改变人民的思想!
确实,一个人如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根本达不到国家的人才标准。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勤奋好思,求知欲强,那必定会为祖国的建设增添光彩!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候的几个生活片断。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而这几种看法的主要分歧点则是本文的主题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的人就干脆将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持这几种意见的人都言之成理。在教学参考书中,常将二者并提,但没有明确分出孰轻孰重,只说“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事实上回避了文章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下面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几点看法。
(一)
所谓主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而要找出文章真正的主题,就应联系文章内容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其中主要的依据应是作品内容。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忆藤野先生,歌颂他的高尚品质。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来看,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课文一开始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经过一番波折后,作者终于到了仙台,一到仙台就受到“优待”,不但没有收学费,而且几个学校职员还特别为我的食宿操心。开始上课后,作者正式认识了藤野先生。开头部分虽然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出场,但是却介绍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即前因。
接下来,课文重点从藤野先生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几方面对他进行了刻画,使一位学者型好老师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教学注重艺术性,上课时注意语言的清晰度和情感性,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他生活俭朴,以至有一次被火车职员误认为是小偷。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真正贯彻实施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于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普通学生,他只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作者的日语可能跟不上讲课,所以观察了一周后,便开始替作者添改讲义,并长期坚持下去。他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发现学生有错一定马上纠正,绝不姑息;但他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而是讲究教育方法,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将学生单独找去指出其错误,并委婉说明理由。他热情诚恳,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周详,担心作者因为民族习俗而不肯解剖尸体,直到发现作者没有这个顾虑才放下心来。他治学严谨、勤学好问,为了解裹脚这种习俗会造成足骨怎样的畸形而不耻下问。他关心、爱护学生,分别时还对学生的将来殷殷期盼,满怀深情。这样的老师,谁能说不是一个好老师呢?藤野先生与魏巍名篇《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足可分庭抗礼而毫不逊色。
散文始终围绕着藤野先生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最后一部分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先生对作者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虽然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但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作者,使作者有勇气不断与恶势力战斗。如果说开头部分是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的话,那么结尾部分就是结识的后果。
第二、从文章的题目看,“藤野先生”这个标题本身已说明了文章的中心,以下的内容都是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与怀念这一中心展开的,藤野先生正是一位线索人物。而关于散文标题和主题之间的联系,我想是用不着我再多说了。
第三、从写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看,鲁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
首先,在叙述完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后,作者在文章结尾部分画龙点睛,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他这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文末收藏讲义和悬挂照片这两件小事也进一步加深了文章主题的内涵。
其次,本文被作者收进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曾明确说明过《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介绍说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内写的,在广州编定。当时他在段祺瑞政府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迫害下,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做教授,不久又因和同事冲突出走到中山大学任职。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极不安定,心情也很苦闷;因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开始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求一点安慰。可见,《朝花夕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作为这本以回忆往昔美好岁月为主题的散文集中的一篇,《藤野先生》不太可能是一篇作者希图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文章。
呵呵,自己好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