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2日,国军从上海撤守。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次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因此上海沦陷的日子视为1937年11月12日。整一个月后,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宣布由汤恩伯率第三方面军接收沪宁地区。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受降仪式。上海正式光复。
1932年“—·二八”事变时,日海军将领盐泽幸一、野村吉三郎一度担任侵沪日军指挥官,日海军第三舰队共28艘舰船云集上海,其旗舰“出云”号泊于虹口汇山码头。
2月,日海军作战失利,日本陆军第二十四旅团、第九师团在植田谦吉率领下抵沪参战,后又增派第十一、十四师团抵沪,侵沪日军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统一指挥。
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原则规定日军必须完全退入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地区。同年,日军司令部迁至北四川路20号。
1933年又迁至江湾路10号。此后,日军又在虹口、沪西的越界筑路地区购买或租用土地房屋,以供驻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批日军聚集上海。长江流域的日本舰艇全部到沪,陆上部队基本为日海军吴镇守府、横须贺镇守府及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
“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又有大批日本陆海军入侵上海,8月22日,以日军第三、十一师团为主干的上海派遣军在司令松井石根率领下到达上海。
9月,第九、十三、一○一师团的部分部队也配属该派遣军。11月,由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组成的第十军在日海军第四舰队的配合下于杭州湾登陆。
抗战爆发前,上海本是全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和集散地。日军占领后实行米粮管制,1939年8月上海的米价从每担十四元涨到四十二元。
上海人吃的米一半是靠常熟、太仓运来的,一半是外洋运来的暹罗米。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能储藏太久,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大家就抢购暹罗米。
当时,上海一家电影公司曾拍摄了讽刺现实的“王先生”系列电影,第一部就叫《王先生吃饭难》。市面上甚至出现了抢米风潮。
当时的一篇文章这样记述:走投无路的饥民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成群结队地抢劫米店和运米车。而这造成了当时独特的“扫米”景观,抢米现场散落的米粒,成为许多人搜寻的目标,他们拿着扫帚在路边仔细清扫,这些米粒就是他们晚上的饭食。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党专政”。国民党民主制的倡导者公开宣告实行“一党专政”,根本拒绝政党之间的竞争,民主只是国民党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民主,“民权仅拥护并实行国民党的主义的人才得享有”。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没有国会到有了国会,从没有法制到有了法制,1912年2月到8月间,仅在临时政府登记的政党就有85个,政党政治正在试验之中,三权分立基本得到了维持,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空气浓厚,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状况之下。
1913年民办报纸就有500多份,在上海成立的工商联,没有任何一个党敢给它建立党组,说必须归统战部的领导.蒋介石继承孙中山的遗志,领导北伐胜利,重建了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
扩展资料:
上海是国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将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谈判,停止内战。
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一致对外。这个谈判是从1935年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点就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是解放后陈毅市长的助手潘汉年,他跟张冲、陈立夫等国民党代表谈判,谈了很长时间。
南京西路有一个沧州饭店,在这里,潘汉年把周恩来的亲笔信交给了陈立夫,然后正式起草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就是要合作。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宋美龄、宋子文赶到上海来找潘汉年,希望刀下留人,后来蒋介石被和平释放了。
上海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上海爆发了两次抗战。简单地先回顾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而且这个仗几乎没怎么打。那时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点事,他们就派来了一个女间谍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亲肃亲王不甘心清朝的灭亡,希望通过日本的支持复辟,便自己把女儿过继给了日本浪人川岛浪速。这个川岛芳子既是侵华战争的加害人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她的养父经常强暴她,有苦难言,她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的工具,所以她后来干脆不穿女性服装了。
川岛芳子在上海制造了事故,事故的地点在今天的双阳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国工人的服装后袭击了5个敲着木鱼经过的和尚,这5个和尚被打死了1个,2个受伤。日本总领事馆马上就说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1932年的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守军十九路军发动进攻。
十九路军在蔡廷锴率领下奋勇抵抗。后来国民政府派了第五军援助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拼死抵抗。日本又派来陆军,最后增加到5万人。中国两支军队也是5万人。上海人民很支持,听说十九路军三个月没有发饷,就捐款1000万法币。中国军队打仗很勇敢,但是弹药越来越少,国民政府再也没有派援军过来,所以到3月3日这个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后英美调停,结果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日本的陆军回去了,但日本的海军还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军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号建了一个堡垒,就是陆战队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我个人感觉是纪录片当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沪抗战叫“八一三抗战”。1937年8月11日开始,中国的主力87、88师到了上海,然后步行到闸北。8月13日,在今天的横浜路天通庵车站边上一支日本陆战队巡逻队向闸北进发,中国的保安队已经堆垒了沙包不准他们过来,日军就开枪了。
当晚蒋介石命令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第二天主动进攻,因此8月14日开始我方就主动攻击。从杨树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场我们全面攻击,一攻击日本就收缩防线。我们总体上打得不错,但伤亡惨重。
8月23日战役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登陆与反登陆,一直打到9月11日。在上海作战的时候,日本内阁马上组成了上海派遣军,23日凌晨赶到吴淞口开始登陆。这个时候蒋介石派了第十八军,军长是陈诚,就在吴淞、宝山一直到川沙口、罗店。但是长江边没有什么阻挡的地形,日本的舰炮打过来伤亡很重,但是中国军队也没有后退。
尽管我方往后撤,但淞沪战线还是比较稳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个师团来到上海,其中第十军三个师团在金山卫登陆,第十六师团在浏河口登陆,11月12日上海失守。
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但结果三个月才刚刚占领上海。这次战役至少消灭敌人4万多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令世界舆论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会战为我方的工厂、大学、政府机构后撤赢得了时间。
蒋介石当时主动在上海抗战逼着日本不断增援,把华北、东北、日本国内的日军调过来,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我方是顺长江逐渐往西后撤,日军在后追击。从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汉,武汉还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还是没守住但是最终守住了三峡,所以我们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后方,持久抗战坚持下来,这也是淞沪抗战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