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一种优质玉石品种,有"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绿色和红色犹如古代翡翠鸟羽毛的颜色,故被称为"翡翠"。翡翠是一种名贵的玉石,被人们誉为“玉石之王”。它是由“硬玉”(Jadeite)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其中伴有10%以下的其他杂质矿物,如钠长石、透辉石、霓石、磁铁矿等。并含有少量钙、镁、三价铁、二价铁和铬等元素,正由于这些少量元素的存在,及其相对含量的不同,才使翡翠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色彩。其中铬是翡翠中的主要呈色离子。
当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商业翡翠均产于缅甸北部的乌龙江上游地区。我国虽有形成翡翠矿床的地质条件,但至今仍未发现真正的翡翠矿床。
关于翡翠名称的由来和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说到翡翠名称的由来,现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古代人所称的“翡翠”是指“翡翠鸟”,其羽毛美丽,红色为翡,绿者为翠,古代人即常以其羽毛制作装饰品,自从翡翠由缅甸传入我国后,人们就将这种美丽的玉石称为翡翠了;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时将一种绿色的软玉(碧玉)称为“翠”,自从翡翠传入我国后,人们为了将其与已称为“翠”的软玉相区别,就称其为“非翠”,久而久之,也就演变为“翡翠”了。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也有争议。有的专家认为远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已传入我国,并以在汉班固的《西希赋》中有“翡翠火齐,合耀流金”和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翡翠火齐饰以美玉”的词句作为佐证;而有的专家则认为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会早于明未清初,其依据是迄今为止,尚未在考古发掘(如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和历代宫庭珍藏中发现有清初以前的翡翠珍宝。后者是以考古学为依据的科学论断,我认为是正确的。可见,目前在一些“戏说”的电视剧中,常可见到一些生活于唐、宋两朝的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帽子上,嵌着一块翠绿色的优质翡翠,这种有违史实的道具服饰,也算是一种虚拟的“戏说”手法吧!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虽晚,但因其具有迷人的颜色和晶莹的质地,传入我国以后,立即受到皇家、贵人的青睐,慈禧太后更将翡翠中的珍品称为“皇家玉”。她生前把玩犹感不足,死后陪葬品中,还有用优质翡翠制成的西瓜、桃子、荷叶、白菜等珍宝,另有27尊翡翠佛像也陪其长眠地下。
翡翠首饰的价格与其质理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一只优质手镯,其价格可达人民币数拾万甚至上百万元,而透明度差又无纯正绿色的低档货,有的仅值几百元。差价之大,是在任何其他玉石饰品中极少见到的。价格间的巨大反差,就给了商人谋取超额利润的良机,为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市场上就出现了经过人工处理的B货与C货翡翠,以及名目繁多的仿冒品。
为此,本文仅侧重介绍:翡翠的主要特征,评价标准、何谓A货、B货,以及目前市场上的主要赝品及其肉眼鉴别标志等等,作为读者在购买翡翠饰品时的参考。
翡翠的主要特征:翡翠是由很多柱粒状与纤维状硬玉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形成所谓“纤维状与粒状变晶交织结构”。柱粒状矿物晶面和解理面会反光,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俗称苍绳翅),这是区别翡翠与其他仿制品的主要依据;所谓纤维结构,在透光镜下用放大镜观察,其形状就像“丝瓜筋”,这是识别翡翠的又一重要特征;此外,翡翠的折射率为1.66,饰品的抛光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其比重为3.25-3.4;硬度6.5-7,小刀刻不动(小刀硬度为5.5)。由于组成翡翠的纤维状硬玉形成毡状结构,故翡翠具有坚固的性能,成品经久耐用。
评价标准:翡翠的主要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颜色、透明度、结构、裂绺几项。
颜色:翡翠的颜色丰富,有绿、红、紫、灰、黄、白、黑诸色。其中绿色称翠,红色为翡,淡紫色称紫罗兰,三种颜色集于一体者,人称“桃园三结义”。一般来说,在其他质地相同条件下,纯正的翠绿色最为昂贵,紫罗兰、红翡、花青、豆清、油青、瓜皮绿等次之,灰色和白色最低廉。绿色是决定翡翠价格的关键色泽,业内人士常用“浓、阳、正、匀”等作为评价标准。“浓”,是指颜色浓绿但不带黑色,这是上品;“阳”,指颜色鲜艳明亮,为上品,如颜色昏暗呆板,称为“阴”,即使其色泽深浓,也不受人欢迎;“正”,是指绿色鲜艳纯正,不偏色,如绿中泛有蓝、青、黄、灰、黑等“邪色”,价格就低;“匀”(又称“和”),指绿色均匀之意,如绿色呈丝状、条带状或斑块状,就会降低玉的价格。
透明度:商业上称之为“水头”,是以光线能透过玉石的深度来衡量的。光线能透过2分(约6毫米)深度的,称为2分水,对这种半透明以上的翡翠,北方人称“玻璃地”,南方人称“冰种”,看起来水灵通透,价格最高;近似半透明的称“糯化水”;不透明及透明度极低的,看起来干涩无水,价格最低。
结构:翡翠的结构粗细和底色,业内人士称之为“地张”。结构细腻,底色又好的“地张”,透明纯净,能很好地衬托绿色,惹人喜爱。好的“地张”有玻璃地、蛋清地、糯化地等,其次有细白地、豆青地等,再差的则有瓷地、干白地等等,都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翡翠的底色、结构粗细和透明程度。
裂绺与瑕疵:裂绺是指玉石中的细小裂隙;瑕疵是指其中的黑点与僵斑,如近于不透明的“石花”、“石脑”等,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翡翠的价格。当然,影响翡翠成品价格的尚有成品的大小、雕工、款式等等,有的饰品还要求成双配对,凡成双配套者,往往比拆成单件出售的总价要高出20%-30%。
翡翠的A货、B货和C货:
A货:是指未经任何人工优化处理的天然翡翠,是货真价实的真货。
B货:是经过人工“酸洗注胶”的翡翠,一般是用内有黄、黑杂色,透明度又差的低档翡翠,先用强酸漂洗,使之去脏留绿,增加透明度,然后再用树脂等重新充填加固,使原来的低档品变得晶莹通透,以便以次充好。这种B货翡翠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就会泛黄。
B货的鉴定特征是:光泽较弱,没有强的玻璃光泽感觉,敲击时声音不脆;表面粗糙,常可见较多的沙眼及因酸蚀作用而留下的不规则槽沟;透光观察,B货内部通常较洁净,很少见到A货翡翠中常见的棕褐色丝条(这是因氧化铁污染形成的污迹);用40倍放大镜观察,硬玉矿颗粒边缘有被溶蚀现象。
C货:这是一种染色翡翠,一般是用无色、浅色及水头较好的低档翡翠经人工染色而成。时间一久就会逐渐褪色。其价格低廉,但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C货翡翠的特征是:绿色不自然,常带黄色或蓝色色调;颜色浮于表面,无“色根”,而A货的色感是由内而外透出的;色不均匀,用放大镜观察,有时可见裂隙中的铬盐沉积的色带,并向两边逐渐变淡,其颜色是沿裂隙和矿物颗粒边缘分布的。染色翡翠不仅有绿色的,也有染成紫罗兰及红色与蓝色的。而且人工改色的方法不仅限于染色,也有用加热方法焗色的,用高能粒子轰击致色的,以及表面涂上一层“808”翠绿胶的。B+C货:这种翡翠既经“酸洗注胶”,又经人工梁色,因此它具有B货和C货的双重特征。
翡翠的仿冒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翡翠赝品有:马来玉、澳玉、巴山玉与料翠等等。
马来玉:这是一种染色石英岩。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马来玉呈粒状结构:颜色沿颗粒边缘分布,比重低(2.65左右)。
澳玉:是一种产于澳大利亚的绿色玉髓,外观很像翡翠。主要区别在于:绿玉髓的颜色极均匀,但绿中带黄;质地细腻,无翡性,也无纤维结构;折射率(1.53)和比重(2.60)均较翡翠低。
巴山玉:原本是指1983年在缅甸北部发现的翡翠新品种,故又称“八三玉”,但目前巴山玉一词的应用极为混乱,有人将B货翡翠称为巴山玉;有的则将一种富含钠长石的翡翠围岩称为巴山玉(因其含铬量高达3.75%,而是鲜绿色)。它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巴山玉呈粒状结构,折射率(1.52——1.54)与比重均低于翡翠。
水沫子: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品种”,实际上是由钠长石和石英组成的钠长石岩,由于它的“水头”很好,一般无色,很像无色的玻璃种翡翠,一些含有少许暗绿色的水沫子,还常冒充“飘兰花”的翡翠出售,以欺蒙顾客。它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其光泽不及翡翠;质地不如玻璃种翡翠细腻;其中常可见大小不一与形状不规则的石花,而玻璃种翡翠中则很少有石花;此外,水沫子不显翡性,折光率低(1.52——1.54),同时裂纹较多。
料翠:即绿色玻璃。这是早期常见的翡翠仿冒品,近年来已较少见。其主要特征是:内部有气泡;低折射率(1.50左右)与低比重(2.4——2.6)。
谈到这翡翠名字的由来,曾经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在中国云南古代有一种翡翠鸟叫做翡翠鸟,雄性是红的颜色,雌性是绿的颜色,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头饰往往用它羽毛,作成各种各样的首饰,都带一个翠字,比如说珠翠、细翠等等。由于后来使用了辉石玉,人们逐渐地把美丽的鸟名演化成美丽的玉名了。这就是翡翠名字的由来。
翡翠原为鸟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宇》关于翡翠的解释为:“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汉书·班固传》注:“翡翠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从其字意分析,以上的翡翠均指红、绿两种颜色的鸟。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张衡《西京赋》中的“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从前后文意看,其中的翡翠当指玉无疑。
【翡翠的流行 】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翡翠的形成】
翡翠是如何形成的?民间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地质学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个谜,曾有人认为翡翠与钻石一样,都是在地壳深部几千度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其实不然;美国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成因的。
缅甸联邦政府每年举办一次翡翠拍卖会,吸引了不少买家。
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在《话说宝石》(1983年出版)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翡翠是在一万个大气压和比较低的温度(200 - 300oC )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份,那么高压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的地带。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中─基性岩)。钠长石的化学成份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中─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翡翠虽然很早就有记载,但是到清代才开始出现,这种产于 缅甸北部的美玉传入中原的过程还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常有马帮从缅甸一带运木材回中原,有一个马 的马垛不平赶马人就顺手从路边氧化亚起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一边,直到进中原,这块石头也完成了任务,被顺手扔中路边,不知道多久以后,一个碾玉的老师傅从此路过,远远的看到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 的东西,走近拿起来细看,又不见了绿色光,只是一块灰白色的大舌头,中间微微的现出绿丝来,师傅左看右看,仔细端详,心想也许这里面有玉,待他拿回去一看,他被惊呆了,这样鲜艳,晶莹,润泽的好玉是他从未见过的,这就是后来的翡翠。
人们发现这种玉的颜色 鲜艳悦目,就象翡翠鸟的羽毛,因面称为翡翠。翡翠的颜色比以往任何玉的颜色都要鲜艳,它的质地比任何玉的都细腻,它由很多微小的矿物组成,但它能像一颗晶体那样透明,它的价值也是所有玉质中最高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玉中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