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流传于广大民众中间的口头叙事作品,它产生于民众中间,传承于民众中间,主要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表达民众的审美倾向。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传承方式。这种关乎民间文学传承方式说法在民间文学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文学研究者谈到民间文学内在特征时,也一直没有突破钟敬文先生的“口头性”、“集体性”、“稳定性”、“变异性”。并且学界普遍认为,口头性是这四个特征中最基础的特征,它内在性地规定着民间文学其它三个特征的存在。这种认识无形中强化了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根据口头性派生演化出来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流传传承方式似乎也变成是民间文学的唯一传承方式
现在新时期出现的民间文学和传统的民间文学作了一番比较,“相比过去的单一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形式,变成了以口头和书面两种创作和流传并行的情况。新时期的民间文学并不是一概地排斥书面形式,只是它要求作品并不因书面形式而凝固化,书面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载体,它最终仍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才能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学著作都谈到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它直接规定了民间文学最主要传承方式就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即使有一些新的提法,也是难脱窠臼,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补,很难创新。例如段宝林在其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中也指出,过去民间文学靠口耳相传或书信流传,但是书面流传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有自发、自觉两种,自觉传承又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师徒传承主要是靠口传心授,口头传承是民间文学主要的传承方式,但也会有些书面传承,如唱本、曲本等备忘的工具。这种说法也被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默认,这或许可能是学科概论式训练的结果。
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来说,集体性和口头性起着主导作用,其它特征是因为这两个特征的作用而得到显现的。集体性、口头性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性,并获得有利于本身发展的条件。以民间文学文学性为主的研究领域,区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重点研究,所以研究者特别强调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随着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民间文学的研究视域也将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