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告别童年重读童话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作文

在线等如何写的方法也可以
2024-12-23 11:2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几岁的孩子每天都捧着童话书,真像高尔基所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父亲买给他的满书柜的名著,孩子从来没有看过,只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他父亲的强迫下看了一半。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看童话是天经地义的。
 
 我小的时候,没有看过什么童话集,只有几本破旧的不知经过多少人看过的小人书,那也能让我津津乐道。偶尔听到大人不伦不类、有头无尾的几个故事,也能引
起我无限的兴趣。那时只知有趣,现在来看,我心灵的白纸上最初的几笔还有童话的色彩,尽管颜色简单,但对于一个孩子,那已经足够。
   渐渐长大,突然有一种长大的感觉,也就告别了童话。童话是给孩子看的,我已不是看童话的年龄,我应去读《漂亮朋友》、《傲慢与偏见》,去看《罗马假
日》、《月色撩人》,或是谈论WTO,亦或是品味叔本华,总是不能拿本童话书招摇过市,那样在我看来未免有些“不成体统”。
  可我的根置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一点“信仰”却被一个孩子击破了。
  “童话里有什么?”我问了小孩子一句。
  “童话里有梦想,童话里有英雄,童话里有美德。”孩子的话没有经过思考简直喷薄而出。
  孩子的话令我震动。十岁的孩子,可能举不出几个课本以外英雄的例子,也不能诠释美德的内涵,却让我沉默良久。
  没有错,童话里有梦想、英雄和美德,还有好多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至于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跟现实生活相比,它很简单。童话里的好人坏人,孩子一眼就看得出来,尽管他们说不出一个好坏的标准,可分得清清楚楚。
 
 有的人说,童话和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了,孩子看童话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处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担心并不多余,但过早地让孩子接触社会的明争暗
斗,也许会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生活中没有谁的脸上盖上好人坏人的印记,今天的朋友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
我想还是让儿童在童话里多纯洁几天吧!免得过早地被社会污流冲击,身体不强会被撞得“晃晃悠悠”,甚至“支离破碎”。
  回想我的童年,生活一平
如水,没有一丝波澜,更没有想飞的翅膀。从小就受着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父母做灯塔,学习中老师去导航,变坏实在不容易。但我却发现,我的
童年缺少梦幻
,即使有也稍纵即逝。那时,只知道我的人生旅程要走小学、中学,最好能进入大学,但前提要好好学习。不光父母、老师这样说,其它和我不相干的人也这么说。
每一步,都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现在一回想,才发现我童年的梦幻里缺少许多美丽的内容。
  前些天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个记者问一个放牛
的孩子,放牛干啥,孩子说卖钱,记者问卖钱干啥,孩子说娶媳妇,记者又问娶媳干啥,孩子说生娃,记者问生娃干什么,孩子说放牛。他把人的一生由放牛、卖
钱、娶媳妇、生娃和再放牛组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画了一个圈,却不是很圆。可见孩子没有梦幻,多么可怕。当然,童话不可能改变一个人,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
于社会,但童话对孩子的启发教育作用,我们绝不可低估。
  童话本身的离奇足可以让孩子不再墨守陈规,让它们尽情地去遐想,孩子只有智慧的自由,
想象的自由,才有创造的自由。童话里有鲜明的色彩,有可爱的动物,有无声的交流。是童话使他们坚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也是童话教会他们最初的诚实、勇
敢、助人为乐,教会了他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这决不是家长、老师的苦口婆心和豪言壮语所能代替的。
  孩子的几句话让我有一种想看童话的愿望,
便到图书馆找了几本落了一层灰的童话集,开始了每天晚饭后属于我自己的那段童话时间。我知道它已无法改变我心灵杂七杂八的色彩,但我仍乐此不疲。那段时
间,我为大力水手的正义之举而叫好,为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舍已为人而感动,也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哭泣。就像一个小孩子,不顾及别人的目光,想哭
就哭想笑就笑。在我真正感受到童话魅力的时候,却发现我们自己童话太少了。《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都不是我们自己
的,也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童话作家。不是中国的孩子不看童话,而是中国的童话太少了。本来数量就不多,精品更寥寥无几。我想这绝不能再用“中国人口多,底子
薄,经济不发达”来解释了吧!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成年人走进童话,关心童话,别让中国的童话再“一穷二白”了。
  童话的读者不只是孩子,当我们成人后在喧嚣纷繁的世界里闯荡之后不妨去到童话中净化一下心灵,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莫名的清新,也许童话会成为你心灵的田园。
   携手进童话,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