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出去的有那些大人物?

现当代的呢?
2024-12-22 13:38: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级别:学弟
  3月7日 15:11 盛 度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 翥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佘 翘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啸衡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陈尚和

  陈尚和(19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 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 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 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巫希权

  巫希权(1911—1943), 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 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回答2: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紫掠尾荨贰ⅰ镀肷狡婕恰贰ⅰ度�掖�罚��婢绫尽读拷�恰贰ⅰ洞突芳恰罚�泳纭端�瞧腥�返瓤�杏谑馈F渲幸浴读拷�恰烦删屯怀觯�史ㄆ嫣兀�俳枭窆恚�韫欧斫瘛J毕非�缆奂衣捞斐稍谄渲�鳌肚�贰分谐啤傲拷�侨�卦下桑�实骶愎ぃ�皇ぐ僖印!狈朊瘟�啤读拷�恰肺�奔�浔荆�苡胩老宰娴摹傲俅ㄋ拿巍辈⒘ⅰM蚶�氖�辏?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 胡舜元 ] 胡舜元( 1019 — 1079 年),字叔才,铜陵县凤凰耆沸水(今铜陵县新桥镇境内)人。其出身“铜陵大家世”,少常与王安石“共砚席,相友善。”北宋嘉�四年( 1059 年)中进士,历任德兴、郑县县令,后迁著作郎。 王安石青年时期结识了胡舜元。王安石在铜陵除了给胡氏写过不少赠诗外,还专门为胡氏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送胡叔才序》。胡舜元在政治上属保守势力,王安石变法时,胡竟“以书诋安石”,严厉攻击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怀利事君,贪财害民”,因而觉得自己仕途不顺,理想不展,即辞官“归隐”,自以为“如今始觉天将晓,深闭蓬门不问津。”胡舜元终于在“优游林下二十年”后,卒于自己的故乡,葬望牛山。
胡舜元逝世后,王安石仍珍惜旧情,不计个人恩怨,写下了《挽舜元胡著作郎》的悼诗,诗中一往深情地评价胡舜元,“德行文章里 �宗 ,姓名朝野尽知公”,并虔诚地为他祷祝,“从今永别人间去,笑入蓬瀛阆苑中。”
[ 罗 京 ] 铜陵贵上人。自幼在狮子山清凉寺筑室刻苦读书,南宋绍宝二年应试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后人为纪念罗京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精神,建“罗公书堂”,列为清凉八景之一

回答3:

还有现代的,多了

回答4:

现代的----我呗

回答5:

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