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先放在一边,先挑一个喜欢的造型,不要挑那种“涂脂抹粉”的,和“故作老陈”的,我们挑脸面干干净净的,这样的壶,有缺陷没地方藏。只要不是特殊造型,一般嘴,盖钮(滴),把要在壶的中轴线上,口盖和壶身的间隙要小,能流畅旋转,每一个局部如盖钮,嘴,把等与壶身的衔接,明接法要干净,没有疙疙瘩瘩和残留泥痕,暗接要和顺,没有明显的凹凸,可以将壶身在光线下侧看,有不顺畅的地方很容易发现。
买来用的壶,在造型上要注意,壶盖最好不要选容易积水,很容易藏垢的形状,尽量找容易擦洗的,因为泡养起来把壶擦的干干净净看了舒服。
壶嘴很重要,用来泡茶的壶,用起来出水不流畅,泡茶就不舒心,看起来也急,本来泡养茶壶是练耐心的,看滴滴答答的出水,能不急吗?最好用水试一下,没水不能试,就看看壶内的出水孔,壶内出水孔的面积和,要是嘴口部面积的比3/1以上,这样可以保证出水比较顺畅。
壶把和壶身感觉要协调,手拿起来手感要舒服。把的下端和壶的衔接要注意,这些地方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
壶底部,不是一捺底(圆窝形)通常应该平正,印款清晰端正。
壶内处理是衡量一个工手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好工手会将茶壶里面处理的干净舒服。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浓的茶叶水锅里,或者连同茶叶,小火煮沸半小时,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除,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朱泥壶例外)。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或用牙膏牙刷刷洗,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
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
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紫砂煲煲汤的好处:
1、操作简单、方便、自动状态下无需专人看管,特别适合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2、紫砂内胆、卫生、无毒、易清洗,避免摄入有害金属离子,炖煮食物原汁原味不失养份。
3、还可以用于熬、炖、焖、煮、煲等慢火烹调食物,是家庭清补药膳及食物的最佳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