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词是一类很有趣的语词,这类语词字面上带有涵义,指向某个事物,但被摹状词指向的事物却未必一定存在。 比如,按照逻辑排中律,两个矛盾命题中,或者正题为真,或者反题为真,必有一个命题为真,不允许两个命题都为假。那请看这样两个矛盾命题:“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不论前者为真,还是后者为真,都将导致存在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但当今法国早已是共和制国家,没有国王。这里“当今法国国王”就是一个摹状词。 摹状词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哲学问题:为什么我们语言中的逻辑规则和世界的实际状况会有如此巨大的对立?我们总会用一些摹状词描述一些虚构的事物,那这些事物究竟是否存在呢?就当今法国国王而言,你说这个事物存在,会导致困境,因为实际中并不存在当今法国国王,可你如果说这个事物不存在,也会导致困境,因为按照逻辑排中律,我们无法避免承诺当今法国国王存在。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不过罗素这个理论相当的复杂和有深度,不知你的逻辑学和哲学基础如何,细致的分析这里暂时无法给出,只能大致地说,罗素对日常语言的逻辑结构做了十分精致而且恰当的分析,他将包含摹状词的命题还原为命题函项,不赋予摹状词涵义,而是通过包含摹状词命题的意义来确定摹状词是否有指称,进而避免了相关困境。 希望上述回答能帮到你。
书面解释是:罗素将个体词分成专名和摹状词,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的主项,它和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
简单来说,摹状词将一个具体名词分析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如将“金山”分析为“就X的一切值而言,X是金德且X是一座山”,而这一命题是假的。罗素认为这样就能解决虚构名词的实在性问题。
具体到楼主的问题,摹状词是语词的一种形式,摹状词理论是一种分析方法。
为了澄清问题,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