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的形象。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 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当时,在党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展开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为了报道这件事,他坐在指挥部里就拟好了稿子。在稿子发出之前,客里空为了加上几句“漂亮”的话,又到前线总指挥部办公室找总指挥,总指挥不在,只见到一个副官。下面是客里空同副官的一段对话:
客里空:唉,多么可惜。过半点钟我就要和莫斯科通电话。 我应该把关于总指挥的公子英勇牺牲的文章发出去。
副官:你发去就是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里空
“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相关介绍:
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 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当时,在党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展开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前线》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这部话剧经毛泽东推荐和介绍后,曾在不短的时间里成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教材,在促进发扬奋发进取、实事求是的时代风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的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里空
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萧之翻译的一部原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他根据听来的消息,即前线总指挥的儿子阵亡,就编造了总指挥的儿子在牺牲前如何发誓、总指挥听说儿子牺牲后如何痛哭流涕等情节。此人专靠杜撰虚假、空洞的文欺世盗名,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危害,因此成为该剧抨击的对象。“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应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作者为笔下的人物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显然带有讥讽的寓意。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在写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
就是胡编乱造的意思!简单的说,呵呵